12.30.2009

簡單

SANNA 西澤立衛:「如果不花很多時間做設計案,很多東西就會變得非常複雜。在日本,如果你不特意要求建築師,就會演生出很複雜的案子,因此東京的市景越來越過荷而讓人不悅。如果你想要當建築師,就得花很多時間簡化你的作品。」

很喜歡這句話,「花很多時間簡化你的作品」。越是簡單的作品展現了背後設計者強大的信心,而唯有歷經錘鍊的思考與大量的手作練習才能成為信心的來源。

我也想做很簡單的事。

12.26.2009

St. Paul's Cathedral

隱約聽到身邊有點騷動,然後被輕輕推了推,睜開眼看看四周,腦袋還得暖機,停著想了一想,竟然坐在這裡就睡著了。爬了兩百五十七階讓人頭昏眼花腳步錯亂的迴旋梯,進到離地面五十公尺高的圓頂底層,悄聲廊(whispering gallery)裡人人說話都放輕音量,輕聲一句話,也許三十公尺外對面那個人都聽得見內容。混著低語,昏暗光線,時差和疲累,坐在圓頂裡其實並不好坐的位子往下探看,是什麼時候睡著了?

騷動來自於工作人員宣布的什麼,仔細聽是在催人還要往上到展望台的該往上了,還有一百一十九階才會到中途展望台Stone Gallery,要到頂端Golden Gallery瞭望得再往上一百五十二階。稍稍整頓一下昏昏的腦袋,起身往上走去。

樓梯越爬越窄,有幾處還得低頭小心,前面帶著個大約五六歲小孩的法國爸爸就一不留神撞了好大一下。小男孩不吵不鬧地默默爬完全程,我跟在後面也羞於抱怨。幽閉的樓梯間開始有窗戶,快要到頂了,打開小小的門,風迎面而來。

天色詭譎,環塔一周放眼望去有四處大型工地,此刻天際線最高處是大型起重機頂端。我站的這裡也曾經有兩百五十年間睥睨倫敦,佔著倫敦最高的地位,在城市裡抬頭望去就是聖保羅大教堂的巨大圓頂。

離地一百一十公尺處風太大,繞了兩圈,還來不及指認幾天來新認識的座標物,又急急躲進室內開始往下迴旋。再一次頭昏眼花繞了五百階迴旋梯到地面層,晚禱正要開始。

在優美聖詩歌聲中,長凳這端的我竟又昏然打起瞌睡。讓旅人心情安寧放鬆的教堂還真蠻好睡的。

12.20.2009

油炸豬頭

Melanie Dunea 攝影集 My Last Supper 對五十位大廚詢問,如果明天生命就會消失,你心中的最後饗宴是什麼?搞怪的 Anthony Bourdain 全裸拿著隻牛大骨遮住重點部位(我懷疑他為了拍這張照健身了多久,明明在No Reservation節目上常看他吃得一個大肚子),最後一餐:烤牛骨髓,地點:倫敦的St. John。往前翻幾頁,St. John 主廚 Fergus Henderson 戴著黑框圓眼鏡,膝上坐著一個豬頭,人和豬一同微笑。

St. John Bread and Wine 是這次旅行唯一有預先訂位的餐廳,其實也是旅遊成行的契機。還在猶豫要不要成行的時候,收到了同事寄來關於 St. John 的信,才衝動下定決心那就去倫敦吧。

Fergus Henderson 的食譜名 "Nose to Tail Eating: A Kind of British Cooking" 明白解釋了大廚專注於何處。他重新引介傳統英國料理,看重每個本來可能被丟棄的部位,也因此攝影集裡要他和微笑豬頭合照。稍微查了一下Henderson 的背景,竟然是倫敦 AA 學建築出身的,這行業真多可能性(還是就是因為可能性太低了,大家紛紛轉身尋找新的天空)。

St. John Bread and Wine 和本店相比是比較輕鬆(便宜)的版本。我喜歡這些氣氛輕鬆隨意但其實菜色一點也不隨便的餐廳,不必正襟危坐,大盤小盤一律大家分享,也不需要有完美的服務,相互之間熱熱鬧鬧地傳遞杯碗飄盆,每樣眼動心動暗流口水的菜色都可以嚐上一口。

菜單裡一看就覺得必點的是油炸豬頭 Deep fried pig head,等菜的時候狐疑又期待,上來的會是個油炸微笑豬頭還有兩個豬鼻孔嗎?結果菜上桌,看起來太平凡了,兩塊長方形的油炸品,炸得火候很好金黃焦香,但是,豬頭在那裡?

配了點 aioli ,拿著熱燙燙的油炸物一口咬下去,嚇了一跳,一口裡面有皮質的柔軟黏膩,有油脂焦香,有細細的膠質和肉汁流溢在瘦肉之間,每次咀嚼之間不同口感味道的肉質交互組合,是粗獷的食物直接以最原始的質地刺激被馴化的口舌,在還來不及讚美食物的時候,就只能吮指回味了。這是平常被丟棄的部位啊,我對 Fergus Henderson 頓時欽佩不已。

而從此以後罵人豬頭的時候,我都開始為豬頭委屈了。

12.14.2009

旋轉木馬摩天輪

對 London Eye 的最初印象其實是場誤會,千禧年的時候在雜誌上看到這美麗驚人的摩天輪平躺在泰晤士河上,一心以為這摩天輪不但直著上下,整個輪還會傾斜至水上,直到很後來才恍然大悟,當年在建築雜誌上看到的照片,其實是正在工程中的摩天輪,在河上正等著被掛到支架上,真正運作中的摩天輪是一心向上的,不會眷戀底下的波光。

運氣很好遇到十一月底倫敦的大晴天,London Eye 像巨型腳踏車輪般掛在水邊,藍天襯著從軸心輻射狀往外的鋼件。日落時分最擁擠的時候,登上了千禧輪的最外圈,和另外二十幾個觀光客共乘了三十分鐘。車廂寬敞,空調宜人,沒有擠在小摩天輪的那種親密感,沒有凜咧的風。在裡面走來走去也不會搖晃是一點小小的遺憾,離開地面了,可以稍微不那麼穩固,給人一點緊張的想像嗎?

眼看著上個車廂到了頂點,接下來就是我們這車廂了,總是那麼期待到達頂點的那刻,好像只是為了到達頂點才有這麼一程的,固定速率的摩天輪卻讓那頂點的瞬間那麼不可捉摸,還在猜測這就是頂點了嗎,就是頂點了嗎?已經越過若有似無的目的地又往下降了。

天逐漸暗,對岸國會和大笨鐘的燈光亮起,映得水波盪漾。車廂裡五六種語言交錯著,過了頂點好像就要上歸途了,整個氣氛鬆懈了下來,散在地上的包包購物袋又回到人們手裡,半個小時的同車渡,虎頭蛇尾散了。

一樣轉著圈圈的是在大都市偶然出現的旋轉木馬。忙碌的市中心不知是不是隨著假期將近,幾處廣場出現了繽紛的流動樂園。夜裡亮晶晶的,座落在人潮必須穿過的交通要道,多彩閃爍的燈光和城市古老繁複的天際線意外契合,走過幾處以後,終於也經不住誘惑登上富麗的旋轉木馬。

一同在旋轉木馬上的成年人比孩子還多,大家都在尋找什麼不曾存在的兒時回憶嗎?木馬轉得比印象裡快很多,空氣冷冷地擦過耳邊,被時差佔領的腦袋清醒了一點,炫目燈光下近晚的老建築卻又顯得魔幻失真。異國的燈光語言空氣建築,一點點都和兒時回憶無關,我依然開懷笑了,回憶不光只能撿拾,這刻我在腦裡存記新的時刻。

12.11.2009

戀人



滿座的餐廳裡一室喧嘩,才吃了兩口麵我眉頭都快皺起來了。要不是走了一整天不想再為一頓飯舟車,要不是幾天來看這連鎖麵店家家爆滿,要不是天氣一冷腦裡就一直出現熱騰騰的湯麵,要不是...怎麼會走進這家裝潢現代名字日本但怎麼看都很西式FUSION的麵店。而看了菜單一遍之後,我最想要的是平常幾乎不沾的可樂。

正應付差事一樣用筷子撩弄麵條,旁邊坐下了一對年輕男女。在旁碌的店裡不得不親暱地和陌生人共桌,微微頷首以後,就又是真正的陌生人了。不熟悉的英語口音,對話斷斷續續飄來,聽起來這兩人不太熟的,說不定是第一次單獨吃飯,在還算愉悅的氣氛裡幾個話題轉了幾轉都找不到著力點。

突然好像兩個人的興緻都來的樣子,講到語言語系間的相同處,年輕男子越講越熱烈,「啊,你會法文嗎,嗯嗯,我以前在法國住過一陣子所以會一些,嗯嗯,會法文的話會發現幾種語言都有相通之處,嗯嗯嗯…。」我肚裡暗笑,哈,來了,戀人間這種炫耀羽毛的技倆真是蠢得好可愛啊!

原來,氣氛熱鬧輕鬆的麵店雖然菜還蠻難吃,終究有難以取代的約會功能。




火車一路大逆光,瞇著眼看窗外,餐桌對面那對情侶已經擁著睡著了。

火車桌位又不可避免地和陌生人面對面坐,英國人大概都習慣了,也是微微頷首以後就當完全的陌生人了,上一程對面的人啃了半個三明治以後看了一程的書,另一個則從頭到尾盯著筆電。這一程對面那對情侶更目中無人一點,反正戀人眼裡本來就沒有別人,微微頷首也免了,乾脆一個大包包擺桌上,擋得了目光最好,擋不了也意思到了與你無關。

一開始兩人在耳邊私語,不多久金髮女子倦了,整個人縮到椅子上倚著年輕男子,年輕男子輕輕擁著她,手慢慢開始淘氣起來,被女子輕打了一下,再不久兩人都沈沈睡去。

陽光下相擁的情侶睡得安祥,火車風景一派賞心悅目。


12.04.2009

HOW IT IS

慢慢的,一個腳步踩實了再用腳尖探索下一步,眼前是全然的黑。

比夢境還漆黑的是波蘭藝術家 Miroslaw Balka 在 Tate Modern 的作品 How It Is。幾乎三層樓高巨大的黑箱子架在美術館挑高大廳,黑洞一樣吸去所有的光。

在入口觀望,明知是有盡頭的量體,卻怎麼都無法看穿黑暗。用力猜測盡頭藏了什麼,越是看不見越是挑動好奇與欲望,觀看顯然不是理解這個作品的方式。走上斜坡,站在黑暗的邊緣,仍然很想用眼睛找出答案,黑暗裁示的結果卻必須以好奇挑戰勇氣。

往深邃處走去,很慢地移動自己,在巨大的虛空裡只能是個睜眼瞎子。在箱子中央,沒有憑藉,伸手無物,只能不停提醒自己,這是個美術館的作品,應該不致於下一步就踩進洞裡往下掉(嗯,應該!)。一步,一步,越往深裡去,越是失去距離感,盡頭難道不該有個桃花源的小洞彷彿若有光嗎?

然後突然腳尖踢到了一堵牆,盡頭!

原來什麼都沒有,只是抓了一把黑暗,體驗(被玩弄)自己面臨未知時的恐懼。這黑箱子就這麼矗在那裡,吸納人往內,創造出每個小心翼翼又恐懼的腳步,巨大漆黑的虛空裡迴盪著每個屏息呼吸,恐懼的總合。

11.21.2009

這個雨季決定了不再窩居,一直往外走去。

距離就這樣展開了,地圖反覆折疊間迤灑了一路沈默凝視,凌亂的行跡長成蜿蜒的思念。

距離可以是開啟遺忘的鑰匙,有時候卻就是記得。

11.13.2009

殺鬼

《殺鬼》,甘耀明。

好久沒有這樣暢意淋漓地看一本好看的小說。是因為想起 t 想拍鬼片的念頭,挑了這本書,然後一看就完全迷住了。

我為那些奇幻又豐富到滿溢的故事誘惑,一頭栽進關牛窩的山林起伏。故事裡是名字有番字的少年帕、堅拒日本政權而畫地為王,圈幾頭家畜自立土皇地的祖父劉金福、拿著簪一針一針刺探地情的鬼王。真鬼神人之間沒有分際,神話與現代並行沒有一點衝突。拉娃曾「偷吃祖母醃的飛鼠腸,鼠腸變成一條蛇,在肚子作怪了」,醫生摸著她的肚子,說「那是響尾蛇,擺動的尾巴在唱歌,摘掉就可以了。」當晚就做了割盲腸的手術。

書裡文字總是飽滿衝撞。滿州鐵路流線車身車速達一百公里的的亞細亞號,是一抹藍天疾駛。滿山的花總是爆開的,那流星出現時才會亮的燈若是沒有流星時,就召喚它,慢慢磨擦旋轉,當電火球亮起的時候,燒鬈了太靠近人的頭髮,耗盡了周圍所有電力,頓時繁星滿天。

沒有一點點已經太過熟悉的蒼白中產階級品味,一切都是亞熱帶的,野的。

島嶼的故事太過繚亂,只是從一個少年長成的時間,日本戰敗,美軍從敵變友,國民軍入境,從榮耀的日本軍人變成軍情追緝的日軍遺犯,最後都在一片征伐中離去。沒有百年的孤寂,卻是止不住的荒謬與凌亂。所以不是史詩般壯闊的,寧可是郷野裡細細口耳相傳的奇情故事。

好看到上班時候也總牽掛著,是記不住的故事情節但更牽掛那些枝枝節節,還期待永遠停不下來的幻麗文字。如果說我有那麼點抱怨的話,就是那很漂亮的封面竟是畫在書腰上,得小心翼翼保存這張紙片了。

11.07.2009

風鈴

爸媽從日本帶了個鑄鐵製風鈴給我,掛在陽台上叮鈴叮鈴,陪著幾棵花草,都要開始有點歡鬧氣息。

台北家裡一直有風鈴,搬過幾次家,摔壞過幾個,安靜一陣子以後又會補上新的,應該是因為爸爸喜歡的緣故。早就不記得那些摔壞的風鈴是什麼樣子,但可能至少其中一個是日本製的。打開盒子把風鈴拿出來的時候,見到那寫著日文長長的紙片,突然間想起,啊,小時候家裡的風鈴也有這麼一張寫著日文紙片啊。

現在台北家裡的風鈴好像是我和爸媽一起買的,店裡試著搖搖每個風鈴,挑選最喜歡的聲音,鈴音熱熱鬧鬧的,造型眼花燎亂的,心裡雀躍著關於新家。台北家風大,夏天裡窗整天開著鈴聲不斷,一陣大風吹過更叮叮噹噹響得忙碌。夏日的記憶總是混合著烘熱的風,和清脆又急性的鈴音。

掛上爸媽帶來的風鈴,剛掛上有點興奮,側耳聽每一陣風每個鈴音,但到底從小聽習慣了,沒多久就成了背景音一樣過耳即散。

這早晨,將醒未醒的時候,隔著氣密窗隱隱聽到叮鈴叮鈴,輕輕的,小小聲的,突然覺得很心安,窩著棉被又賴了好久,閉著眼睛,叮嚀叮嚀。

10.30.2009

凌晨三點

凌晨三點,走出公司,深深吸一口夜裡的空氣,久違了的時晨,冷空氣讓頭腦清楚了一點。抬頭看了看天空,原來是個無雲的好天氣。

空盪漆黑的公路上遠方有渺渺的尾燈餘影,幾乎有緩慢晃盪的心情。

像是走進時間流裡小小的迴旋,身體被冷空氣包圍,因為長時間工作身體略略失去平衡的那一瞬,突然想起台南的日子。幾次和大夥趕圖到天將亮起時,一群人騎著腳踏車到校門外早餐店做早餐店第一批客人。同樣冷冷的空氣,同樣緩慢但知覺更加清晰的腦袋,同樣失去平衡感的身體。

而我在這裡,凌晨三點,你們那裡那裡和那裡現在又是幾點?

10.25.2009

西雅圖 - 城市 之一

坐在連結公車中間轉盤上的座位,這個不太熟悉的城開始透著新奇。市區不大,海灣邊地勢起伏,常有人說西雅圖像小型的舊金山,大概也是有點像的,置身其中我很快就舒服地隱身人群,除了當地人不會笨到穿著高跟鞋子上坡下坡。有點不像,這裡乾淨一點,新一點,人們穿著比舊金山更隨便一點。

我喜觀這裡市區裡海邊那些公寓,不做無意義的維多利亞角窗,總是很俐落的稜角,又技巧很好地擺置大方的露台,虛實之間平衡優雅,隱約對應山勢,高度也是適當的市區十多層高。舊金山很長一段時間都市計畫刻意不通過高層住宅,保留市區大火後重建的樣貌,舊一些的三四層樓高,不那麼老的大約六七層樓高。前幾年突然通過了好些超高層建築,一棟棟四十層樓高的玻璃帷幕住宅在高速公路邊矗立,閃閃發亮讓人無法分辨是辦公還是住宅大樓。似乎就是無法找到平衡點,城市都要開始傾斜。

西雅圖市區海邊除了公寓,還有市場,一座以市場聞名的城市讓我不住很有好感。派克市場是美國農夫市場先驅,不同於大部分地方一週一日的農夫市場,這個市場是常設性的,每天都可以找到值得信賴的攤商。一尾尾銀光閃爍的鮭魚躺在冰上,這可能是美國唯一能看到全魚的市場了,正值秋季,市場裡海鮮肥美種類繁多,處理好的比目魚下巴成堆放在冰上,另一邊猙獰的鮟鱇魚吊在櫃邊。菜蔬水果也不少奇異品種,我一邊試吃巧克力義大利麵乾麵條,一邊想下次要是找個有廚房的地方住會更有趣一些。

點菜的時候常會加註食材產地,Totten Inlet的淡菜讓不嗜淡菜的我也大大傾心,白色貝肉略有彈性也柔軟有厚度,白酒清蒸加上蕃茄和一點火腿提味,一盤小山般的淡菜不久移到另一個盤子變成小山般的空殻。Quilcene的生蠔和舊金山灣區Hog Island 的Sweet Water 有點像,美西的蠔尺寸不大,滋味不算特別濃郁,但是產地現採,新鮮甜美是進口海鮮所不能及。第二次進 Brooklyn Oyster House 終於搶到一個吧台位子,一打生蠔一盤白酒海瓜子,又再追加了一打生蠔。其實不算是精緻的料理,Oyster 也開得不太好,偶爾有些碎殼,但大塊新鮮豪邁過癮。服務生興奮地講著產地來源,講著西雅圖的好並熱烈推薦同樣以海產聞名的溫哥華。我喜歡這些講到自己城市眼睛會閃閃發亮的城市住民,這樣熱切地分享著心中的美好。

相應海邊數量不少的現代公寓,西雅圖市區裡傢俱店也很多。我在店裡流漣,看得出這城市對現代設計的喜愛,展示的傢俱多半線條簡潔功能多元,有好些我喜歡的品牌。順手帶了張畫回家,其實比較像是想要帶回一點這個城市的氛圍。

10.22.2009

西雅圖 - 水

到西雅圖的時候微微飄雨,還不到需要撐傘的程度。氣象預報說整日有雨,隔天會下更大,想起幾天前在灣區那場大雨,下得看不見盡頭,以為海水都傾覆而來了,有點擔心這趟短短的旅行被雨打壞。

其實並不很冷,同樣位在海灣,即使緯度高,這裡的風卻不特別冷冽。路上行人的穿著像是嚴寒隆冬,毛衣羽毛衣大衣圍巾和最西雅圖的fleece都出現了。我戴著帽子擋微微的雨,四處張望,看起來我是穿著最單薄的人,不像每次在舊金山市區,明明冷得很,周遭的人卻更配合藍天白雲永遠著夏裝。

既然有雨,就在市區走走也好,幾年前短暫來過三天,除了幾個特意參觀的建築,記憶有點模糊。微雨的西雅圖其實還蠻符合想像中的城市面貌,天空無色彩的灰,城市很濕潤。排隊吃過大胖子廚師Mario Batali老爸開的店,在先鋒廣場(Pioneer square)附近繞繞,老城區幾乎都是磚造建築,爬藤長得茂盛,在雨裡更顯青綠。要離開時在轉角的圍牆裡撞見一座瀑布,小小一座公園被欄杆圍著,只有大約一個店面大小,然後倚著牆就造起一座兩層樓高瀑布,還頗有聲勢,牆外掛了名牌"Waterfall Garden, the birth place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 (UPS)。後來才發現,這水景不是偶然。

這一天間歇飄雨,傘撐開過一個小時。

隔天起床,氣象預報說整天"Soaky Wet",順道訪問了正在堆沙包的公司,不景氣中員工如何自願週末加班做防禦工事以免水淹公司失去工作。心中生煩,這假期不會就這樣泡在水裡吧。備妥雨具,也做好心理準備,想了些室內行程,反正先從室內的美術館開始,不管雨了。步出旅館,依然是不用撐傘的微雨,牽著媽媽手的小男孩倒是全身雨衣雨鞋都穿好了。

美術館在市區倚山坡而建,從上往下走,還沒看到門,先有順地勢的流水造景,順著水走就會見到美術館地標Hammering Man雕塑。館藏很親切,對當地藝術家作品有些詳細的展覽,現場還有親子活動。另外收了不少澳洲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之前在日本看過盛大個展的 Emily Kame Kngwarreye,豐富色彩和原始線條展現的力量,完全不受限於平面二元空間的限制,她的美直覺又力道強勁,仿彿每個線條都躍躍欲試,飽滿生機也無所畏懼。

美術館對面是有好吃海盬巧克力的Fran's,摩卡倒是很普通,遠不如平常喜歡的Bittersweet Cafe。往市中心方向走,小小的廣場平地拔起水簾。兩道水簾間夾了窄窄的走道,鑽進水簾之間,水聲澕澕作響,濺得衣擺都濕了。繞了一大圈,回到派克市場,始祖Starbucks前排到兩個店面以外了,雨突然傾盆而下,躲進市場裡悠閒東張西望,一排花攤,全都以菜入花 Decorative Kale 有紫色也有淡黃色,苦苦的菜成了觀賞用花,買花的人很多,一點不比那些新鮮肥美魚貨旁的人少。陽光突然又出現了,雨走得很快,也是這天唯一的雨。

水岸城市建築於海灣湖泊之間,有點訝異親水岸的空間並不太多,也許是起伏的地型阻擋人親近的欲望。但流水造景幾乎存在於每個不經意的街角,隨地勢而流動的涓涓細流,岩石搭起的瀑布,公共藝術的水簾,從室內流穿室外的水池,戲水噴泉…,這城市,到底對水是什麼感情?氣象預報裡虛幻的暴雨卻好像真實活在日子裡,買東西的時候店員親切地問有沒有被雨淋到了,這幾天雨下很多啊。是指那唯一一場十五分鐘的雨嗎?常常聽到人抱怨西雅圖的雨,但怎麼,從完全不準的氣象預報,店員的親切問候,和無處不見的水景間,我感覺到了西雅圖人隱隱對雨的驕傲?

10.19.2009

行李

秋意漸深,抽了空往北邊去。整收行李的時候,開始有些輕微的煩惱。

每次都要有的,怕旅行中天氣變化,如何策略性地帶一層又一層可以往裡可以往外加的衣物,雨天要有輕便雨具,突然冷起來也要能保暖又不穿得肥腫。911 之後麻煩的不能帶液體上飛機規定,也增加短程旅行打包挑戰性,盥洗用品乳液瓶瓶罐罐都得備妥旅行用小包裝,能精簡則精簡免得體積加總還是超過規定。

然後是極可能無用又一定得帶著心安的書們。什麼樣的旅行該帶什麼書呢?每次總要小小苦惱一下。

旅行的限制下,帶的書也不能大不能厚,最好也不要艱深。大多時候四處玩耍了一整天,到睡前已經不剩什麼精力了。而且我在旅行中的書,一定得是舊的,對著陌生環境看著新奇事物一整天了,晚上回到旅館,要是再看新書,幾乎讓我無所安適,一定得要有那熟悉的文字才能慢慢安靜下來。帶新書也有風險存在,好看就罷,萬一旅行中唯一的一本書竟味同嚼蠟,還破壞夜晚的心情。如果新書太好看,卻不得不零碎又緩慢地看,也是糟蹋。最好還是帶溫柔一點的書,要是作者太是機關算盡又揶揄嘲諷,就無法有個寧靜的夜晚了。

煩惱了一會兒,這次小行旅間帶了看了不知幾次的<愛因斯坦的夢>。

10.11.2009

季節

是從搬到加州灣區以後才對季節遞嬗開始有所感知,能夠從氣溫光影地景而不是日曆上的日期判斷時日。夏日早晨常有點陰,從金門大橋海灣缺口處吹進來的雲霧,得到下午才會被陽光蒸散,白日一直延續到晚上八九點,讓人總是野心勃勃覺得一個夏季可以完成好多清單上的夢想。秋天晴朗,地中海藍的天空到了傍晚時分映得樹梢都閃著金黃光芒,空氣乾淨清冷,好像可以凝結住那讓人眷戀的夕。冬天進入雨季,喜歡划雪的人盼著雨盼著雪,我則冬眠一般進入窩居的季節。「明春,明春來時」,除了枝繁葉茂,當然就是看到農夫市場裡耀著鮮紅色的小巧野草莓最讓人期待了。

又或許讓我清楚認知季節的並不是空氣濕度那些細微的變化,而是市場裡當令食材的出現。學生時候為了省錢為了某些非常懷念的口味開始下廚,從滷一鍋肉吃上大半個星期到看著食譜一樣一樣採辦,省錢的同時也娛樂自己,煮出了像樣極的大腸麵線也要得意一番。張羅杯碗瓢盆,吆喝玩伴。那時候煮飯其實還蠻像辦家家酒,刻意營造某種(二十年前的?)留學生氣氛,大家也合演得興高彩烈。

日常的張羅菜飯究竟和那些家家酒有點不同,食譜多半是閒來翻翻,很少再刻意為了煮什麼而買一整套新的鍋具香料調味品了。在市場裡開始辨認魚肉蔬果的品質,而當然,當令的蔬果總是特別好吃。於是春天看到大把的春蔥,會買回家烤,春一瞬即過,再之後的收成就太老了。只有夏天才看得到嫩蘆筍則是夏日餐桌上常有的菜餚。季節的意義從視覺觸覺延伸到味覺,或是反之。

在都市裡養大的封閉感官,被輕輕地敲開了一個縫。從來書上說的秋收冬藏對我毫無意義,地理課老是背都背不完某某地某某氣候適合某某作物是我最討厭的科目。在這裡我突然開始認識到,灣裡的內灣適合養蚵因為微生物豐富而海水終年冷冽,山谷日夜溫差和低雨量適合葡萄生長, 牛奶冬夏季濃醇不同因為雨季牧草濕潤牛奶也淡了。

我時常想起自己所受的教育,非常麻木地看待世界,紙本上區分一切,又或者偶爾有煽情作家對自然造作的禮讚。而這樣長成的我,被馴養規範的腦袋,到底失去了多少認知世界的能力。

9.29.2009

夢 之三

穿過氤濕荒草,我們來到河岸。你沈默不語,指向對岸直矗樓群,有一扇,是家。

在城市邊緣行走,老舊市場日光燈管映著紫白光線,一滴水落在手臂上,目光上下搜尋,鐵皮屋頂交接處下,水泥地已經有小小的水漥。

你拉著我往前,沒有說話。草地並不柔軟,步伐沈默而堅定。雨水冰涼涼的,意念如此清晰。

站在河岸,我們存在的邊境,你手牽著我,併肩站著,時間沒有度量。我們就這樣站著,看著對岸,那扇如同其它千百扇流洩溫暖燈光的窗,你的家。


9.27.2009

你感覺不斷向下墜落,胃騰空般搔癢直上胸口。如果有人能夠停止這墜落,停止放鬆又再收緊的頭痛,你的手會伸向他。

走上很長一段路,秋虎熾灼,你需要一種穩定前進的節奏抵擋拉扯,必須一直前進。有那一刻,你想走進湖畔教堂,無可避免地揣想,坐在潔新明亮的主教堂,陽光越過千帆落在身上,可能可以得到渴求的平靜。但仍舊腳步不停地過門不入,你還想要從自已身上找到更直接的答案,你知道那樣的安慰是容易的,但你不能說服自己每當力量來襲,搜竭引據經文將成為依託。一如往常,你總要擺那難以對付的姿態,對別人,對自己。

一直前進,從二街一路走過十六個街廓就可以到達湖岸,沿湖岸再走就是樞機教堂,這時候你已經知道不會爬上階梯近往神界了,越過湖區到那一頭是熟悉的市場,人界。進到市場你看到悉攘人群熱心挑撿蔬果,有些愕然,你在抵擋墜落的時程裡,遺忘了世界運轉的速度,那些挑撿的猶豫眼神鮮活到嚇著了你。你察覺你的獨異,畏縮縮隨便挑了幾個蘋果,還言不由衷地回了收銀員你很好。你心底嘀咕,在這國度為什麼陌生人也得互相親切問候,明知得到的答案都是場面。

人界神界皆不宜,你必須繼續行走,要抵抗墜落,你有小小的希望,你知道的,你存在的這一片沒有厚度的死灰色二度空間裡,曾經有過小小的缺口,你知道的,你需要不停前進不停行走,那個缺口會被腳步磨損,曾經出現的,會再出現。但你現在無法看見,無法期待,只有繼續繼續,用腳步磨損彼此。

9.20.2009

陽光燦燦而微帶涼意的初秋,窩在客廳一角,書正看到 Chez Panisse 開幕第一夜的盛況與混亂。

一九七一年晚夏,夏塔克大道旁,六點不到新餐廳門外已經排起長長的隊伍。廚房裡有燉了三天的醬汁,厚重鑄鐵鍋裡則燒著早上從中國城市場買來的新鮮鴨肉。五十個客人就座,冷盤前菜順利地上桌,Alice Waters 帶著她無敵的微笑在客人與廚房間穿梭,一小時後,鴨肉仍固執地不對溫度妥協依然堅韌,Waters 進廚房再露不出微笑,而兩小時後,終於上完了每桌主菜。那天午夜,新手廚師新手老闆新手員工們坐在狼藉的餐廳裡,剛送走最後一桌客人,竟就這樣終於上了一百二十份餐。疲憊裡夾雜著興奮,開了瓶酒,Chez Panisse,我最喜歡的餐廳之一,就這樣誕生了。

幾乎可以在腦裡直接描繪出晚夏時節傍晚的明亮天色,陽光如何自海灣上方打在行道樹上再於牆上映出搖曳光影。獨自一個人住的那五年間,與餐廳只有兩個街廓之隔,那條路是走慣了的。

秋日則是我最喜歡舊金山灣區的季節,比起多霧的夏天,秋天更加明晃晃的暖和。來這裡的時候正是秋天,每天從山坡上的系館走回家時,有一段正對著海灣的路,那時心裡大概有很多的期待,每天對著夕陽海景都可以對自己說很多也許的將來,於是每到秋天,就會喚起那股蠢蠢欲動的心情。

正振奮精神看 Chez Panisse 草創的經過,身後廚房傳出刀切過青蔬的脆爽聲音,與不停變化的香氣。萊姆皮的清新柑橘油氣,青蔥的微辣,香菜切下更是一室的生香。非常喜歡這些新鮮香草的鮮明性格,都是不容混淆的。"How we eat can change the world" Waters 如此說。不知道世界有沒有被改變了什麼,我則輕易被說服相信好吃絕對是件美好的事。

9.12.2009

第一場雨

週末晏起,矇矓間已經錯過入秋以後的第一場雨。

空氣裡還有微微的雨味,天空兀自陰沈。透過窗簾進來幽昧的光線讓時間流動得很緩慢。我在窗與窗間移動,打開一扇扇窗想讓新鮮空氣打破不動的沈寂。

仍然懊惱著,終究還是推掉了原本承諾的志工工作,仍然是為了同樣的理由,不明朗不能確定時間可能發生的治療。已經分不清究竟是因為病才讓我失去了一些可能,或者那些可能於我本來就不可能存在,而病只是個容易的藉口。

這陰暗的白日光線如此熟悉,懊惱的心情和無奈的沈默也一再重複在潮濕的空氣裡浮現。

如何才能安然接受那些確然失去的可能,安然沈默於自己的目光之前。

第一場雨落下,我的身體依然以自己的節奏抗拒前進。

8.28.2009

遠藤周作的書據說好看的是長篇,我手上有的這一本海與毒藥,是短篇加上中篇<海與毒藥>的集結,但書中對心理狀態細膩誠實的描寫,在平實白描之間已經蘊有深層的力量。書中反覆出現的兩個主題:病與信仰,都是遠藤周作自身的經驗,可能也是他永遠的課題,有時主題單獨成篇,已有可觀,有時兩者更互相勾動隱微的難堪。他不停挖掘那曾經被隱藏、意欲被隱藏的難堪,背景故事的一再重覆展現了試圖挖掘的渴望。

遠藤動了三次肺部手術,最後一次切開了七根肋骨切除一邊的肺之後總算是治癒了。醫院場景與病中心情因此成了他描繪的慣常風景。陰鬱的病人心情在他筆下竟然也透出點點光芒,那仍然是陰鬱的光芒。

短篇〈大病房〉裡有這段描述:再次動開胸手術治療支氣管漏又失敗之後,躺在病氣上虛弱的富岡先生詢問同一天開刀的病友手術成功與否,聽到病友也有支氣管漏的可能,「富岡先生的眼睛突然一亮,跟那一次在病房中注視著大家一樣,他的眼睛瞬間閃過放心的亮光;而且唇角也露出高興的微笑,但是馬上就消失了。」

正在等待醫生宣判需不需要做第三次治療的自己,剛好在這時看起遠藤周作的書,慢慢一篇一篇故事看下去,速度被情緒拉得很緩慢,卻很執著往下看,難道自己也如遠藤所說「新病患的病情要是比自己好,總會產生一點憎恨的心理;如果比自己惡劣,又會有種微妙的優越感」,無法捨棄從看他痛苦經歷而來的優越感?自己的小病因而看起來微不足道而可以忍受了?

已經第三次治療了,還說等待如坐針氈太譁眾取寵了,因此隔外喜歡遠藤那種用白描的敘事口吻,不是情緒化的,而是那些擔憂那些病人的小心眼啊都已經是習慣了,只是在說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罷了。是再平常不過卻是真實存在的情緒。從小課本裡就讚揚杏林小記杏林子的樂觀,大一點學校邀請腦性麻痺患者黃乃輝講述他不對疾病低頭的奮鬥,我很佩服他們,那些人物堅強美好如童話故事裡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但真實的人生裡,連沮喪憂鬱都因此是應該被譴責的,病真的好累啊。

人是這麼無能的動物,連自己的情緒都保有不了。對自己病情的猜疑、怨恨,轉而來的消沈不是沒有,只是保有那些情緒、想要追究天理都太讓人疲倦了。其實是因為懶惰,因為必須做繭自縛掩飾傷口,所以學會冷眼旁觀。看著自己的焦慮、恐懼、厭倦,學會嘲笑自己,那麼些愚蠢又莫可奈何的情緒就可以在冷眼中慢慢被扺擋否決。但遠藤認得那些情緒,甚至是也許不無懺悔地指認,誠實又犀利。

原已逐漸康復,病情又再惡化的富岡先生被診斷為術後支氣管漏,一種發生率只有百分之七的病例,又將再面臨數次痛苦的開胸手術。被診斷如此絕望的病情,卻沒有人看過富岡先生禱告,被詢問是否為基督徒的時候,「富岡先生難為情似地把臉朝下,沒有回答是與否」。連沒有信仰的人在術前一天都會有想依靠某物的心情產生,富岡先生「不可能沒有悄悄地向自己信仰的神祈求幫助」,然而富岡先生說「我也經常想著同樣的事,到目前為止,自己所信仰的東西是不是虛無呢?..在醫院住久了,就不曉得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必須受這樣的苦。..的確,我也有祂太沈默了的感覺..被那學生這樣說,我絲毫無法辯解。」

「披著母親給與不合身的信仰外裳,卻又無法捨棄」的遠藤,在病裡信仰佔了什麼樣的位置呢?是因為信而得到慰藉,還是因為痛苦而懷疑?這樣的問題也許幼稚,遠藤卻一再以不同角度書寫,信者的懦弱是可以被原諒的嗎?病者的信不是荒謬的嗎?要寫多少次才會理出答案,要探視多深才看得到出路?我不停想起夜裡伏案刻寫日記的邱妙津,試圖理性分析內在自我,各自成立條列式的立志,全放在一起看卻成了歇斯底里的反覆矛盾,矛盾但並不放棄,繼續沒有盡頭的探索。內向的探索竟然也是沒有止境的,力量撼人。

一邊展現的是深刻的力量,一邊自卑難掩。「我想到自己不太健康的身體,希望明天不必走得太遠,七年前動了胸部手術,雖然治癒了,但身體方面還是沒信心。」七年也不足以忘卻時時必須的提心吊膽,即使痊癒了還無法不提醒自己是個殘缺的人。我不得也想起自己許多年來因病而延宕的計畫,有些也許再也不可能發生。在反覆的希望痊癒與失望間,時間迅速地流逝了,人生卻不成比例地卡在一段找不到出口的路程,彷彿跳針的唱片重覆唱著失準的音符。

8.23.2009

不合時宜

兩週以前這裡的日麗風和,後來看起來不合時宜地近於無知。那時只知道是一場雨,一場島國夏日習慣等待與防備的雨,於是在這裡一面安然領受也是這裡習慣的藍天,一面低頭用功。並不知道雨也可以下得天地無情,及至人也無情,百年水患,村滅人亡。我以為回到了文明初始,看著維蘇埃火山口異相日增卻不知離開的龐貝居民,一瞬湮滅在滾滾岩漿裡。還能有什麼差別呢?我以為我們擁有一些文明,我以為文明是生活進步帶來生存餘裕之後廣存的善意,我以為我們擁有多一些科技,我以為科技的本意是保障基本的生存。但原來我以為的理所當然不可能抵得過蠢笨傲慢又冷血無情的官僚,更保障不了在荒洪之中絕望的生存。

之後我就陷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困境裡。我不知道怎樣的同情才不是廉價的同情,一邊氣憤咒罵的同時,怎樣才不是局外人的冷眼風涼話。我必須誠實地說,眼前的考試比遠處的災難與不公更加真實且急迫,於是對災情無法深入理解的關心,看起來更像是每日工作讀書以外的一點雜務。

除了憤怒,除了可以讓自我感覺稍微良好,捐一點不知道會不會真的有所用途還是又消失在人謀不臧之間的小錢,除了一點先見後見之明的自以為可以如何如何,就只剩下不知所措。很急,很氣,一肚子的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選擇離開的人又還有空間肆放厥詞嗎?最後也只是尷尬地旁觀,繼續用功。

昨夜寫到一半沮喪不已就停筆了,早上看到 shumei 這篇,相近的情緒且幾乎相同的用詞,這身處異地的焦慮畢竟不是我一人獨有。可是在看得見的時程裡,恐怕就是得這麼不合時宜地生活著。

8.16.2009

戴奧尼索斯的練習

與完美和諧的阿波羅對立,酒神戴奧尼索斯是不受規範拘束、擾亂規則的混沌之神。對立而並存,騷動理性完美的底蘊,永恆而靜止的美因而有了缺陷、不再可預期,有了跳出永恆框架的力量。美也因此更加深邃複雜且完整。

這關於美的練習就正如其所掌理,瘋狂且逾越日常,再伴著點頭痛胃痛止息於睡眠裡。

8.09.2009

風和日麗

漂洋過海而來的明信片上透露著對安定生活的嚮往。

於行囊的一再整收之間,每一段硬生生被飛機起降裁切的時空裡,不只調整時差氣候衣著,語言思考一併得跟著調切頻道。當最初的興奮消逝之後,大概就無從阻遏一陣陣湧起的疲憊了。

而自己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第一次有想要安定的念頭?

一直記得高三時候坐在教室裡從窗櫺看出去,對著台北慣有的陰天和當時仍是台北第一高樓的新光三越發呆,彷如坐監的心情。尤其是每個星期六早上的物理課,是堂不被准許發呆打瞌睡的課,但目光因此更常徘徊在窗口,很想要很想要飛出去,飛出苦悶考生的禁桎。之後一路大學研究所工作,如願地遠遠離開那個很多限制的年代,越飛越遠。然後,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感到疲倦的?

每一次離開一個地方,緊張憂心興奮難捨該有的都有,心裡甚至還都暗暗懷抱著期望,期望到了沒有人認得的地方,就能長成一個新的自己。那些因為成長而變得難堪的小事不再有人知道,那些陳年惡習也還沒被發現,不如就此幫自己改頭換面從此做一個美好的人。但本性是難移,除了剛到美國被人誤稱甜美以外,我並沒有成為一個美好的人,一樣的急性子,一點沒變的爛脾氣。

是在改造失敗以後而不再嚮往離開的嗎?是在一個想起某詩句卻發現詩集不在手邊的時刻,對這些年來的飄流移動突起惱怒的嗎?轉身的姿態與回視的目光是永恆的命題,在飄零過客與滿是牽掛的住民之間,長長的時間過去,我也還沒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位置。

最近翻看陳寧的風格練習,許多關於城市之間的遷移,溫柔恬靜的文字輕淡描寫許多過客才有體悟的密碼。想你應該也會喜歡這書。

這麼對你說好了,這樣一個無事的夏日午後,能伴著一室陽光看書打字胡思亂想,這生活確是風和日麗。

8.04.2009

夢 之二

夢裡如此清晰地質問自己,然後傷心地哭了。

夢醒沒有淚痕只是害怕。害怕夢只是揭開日裡美好的偽裝,而真相太令人哀傷。

8.02.2009

古物市集

古物市集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天在灣內島城 Alameda 的一角露天擺攤,偶爾起了興致也記得日期的時候便去走走逛逛。

睡到自然醒,慢條斯理吃過早午餐再進到市集,晚起鳥兒進場有優惠價格,停車也容易,不會一路停到XYZ 排再迢迢走回入口,只是不免一路盯著別人手上已經被買走的好東西暗自嫉妒起來。

市集裡除了大熱門的傢俱類,千奇百怪雜物都可能出現。今天先映入眼裡的是放在長桌上任人撿選的娃娃殘手殘腳,再多走幾步,另一個攤子把幾隻洋娃娃斷手擠在壓克力透明盒裡,活像昨天晚上看的怪片魍魎之匣裡分屍鏡頭。木雕美人魚可以站在紙傘下,古早的小便斗坐在椅子上,菩薩的隔壁則站了一排怪力亂神的原住民神像。

一攤攤走過一邊把玩小大玩意兒:地圖攤裡找到不久以前才去爬過山的 Pinnacle 風景區老地圖,童書店裡可以看到有點年代的歐茲系列,那版本字還很大,不像新書密密麻麻像爬滿了小螞蟻。有次看到以前常去散步的 Vine Lane 老路牌,差點就扛片路牌回家了。戲院裡拆下來的椅子,試坐了一下還蠻舒適,如果撿那情人雅座放在玄關可以坐著穿鞋,瞇眼看一下價錢,一排十個位子一起賣要價一萬五千美金,趕緊沒事人一樣起身,若無其事移開目光步向下一攤。

我很愛幻想那些其實並不可能買的老物出現在家裡的樣子。退休了的醫療用燈要是放在客廳當立燈應該很有趣,如果以後有了院子可以買個古早的洗手台擺著,
古典味道還有手繪花卉圖案的兩個矮櫃,雖然風格老式了點,古老的黃和房間裡新漆的藍灰色搭在一起應該不錯;看了好有味道的舊碗櫥,開始想,不如把現在用的櫃子給拆了換吧。有時候看到誇張的六七零年代摩登傢俱也會在腦裡惡搞起來,餐椅換成那閃亮紫色人造皮椅子、玄關來張粉紅色高根鞋造型穿鞋椅、陽台再來放生一隻鐵烏龜好了。

眼花繚亂之際還滿腦子娛樂想像,不只看攤子裡的,還要看別人手裡拿的。有時看到別人買了剛才自己心儀的什麼物件就好生羨慕,看到別人拿了什麼自己沒看到的好物更要嘆息一番,不過看到怪東西惡毒心起就在心裡暗自評論起來,這麼醜又無用的東西竟真有人會買,眼光不可領教。

要是剛好,如今天一般,在臨走之前看到心儀好物,老闆又因天色已晚歸意甚濃,開出個漂亮價錢,古物市集週末就顯得更美好了一點。

7.28.2009

氣味

那氣味,陰魂不散地飄盪在無法刷洗的空氣裡,突然就有點惱怒起來。

動物本能被提醒了,領地!深深覺得被侵略但又對懸浮於空氣中的微粒子無可耐何,只好莫名其妙生起悶氣來。

7.19.2009

打掃

打掃之於我,是病也是療癒。

該做設計卻沒有靈感滿室亂走的時候,會在幾個小動作間導向極可能成為大掃除的清潔整理。起初只是桌上亂了點,思路處處打結看了零亂的桌面更加煩躁,隨手開始把不需要用的書閤起攏齊,幾張畫過草圖但俱皆無用如垃圾的紙疊成一疊,紙張收齊赫然發現原來之前找不到的筆就在那兒,但已經又拿了新的筆並且削好,這些用了消失,消失了又再出現的筆永遠是那樣新潔又修長。桌上雜物收妥,那討厭的橡皮擦屑卻開始礙眼起來,清了清,終致最後吸地拖地整套都做了一遍。累極了坐著歇會兒,才又想起,是要畫圖啊(亦可是寫作業、寫論文、念書或打電話給討厭的consultant)!

但打掃時心靈的平靜與事情擱著然後心底發慌是不同的。只是簡單而重複的動作,動作之後的成效卻顯而易見,半小時的勞動就帶來即時的成就感,足以讓人暫時遺忘那些一擺數週卻毫無進展的頭大問題。且沒有將正事擱置而先行玩樂時產生的罪惡感,畢竟,清潔雖是小事但也是生活之必要,怎麼說也有點理直氣壯。運氣好的時候,在簡單而重複的動作間竟會頓悟出事情的解決之道。

幾乎帶有療癒作用的打掃一事,還不致成癮,只是心情煩躁時也常賴以平靜自己。多年以前,也是這樣個很需要平靜的夜裡,那時有個很可怕的老師(現在完全忘了為什麼可怕,到底在怕什麼),前一天才從球隊告假回到學校,一夜沒睡趕圖、又在最後兩小時得到大家的幫忙,終於順利交了圖和模,拖著一身心的疲累回到家,但心情不知為什麼依然惶惶。於是習慣性地開始打掃,想以一室的清潔換取心情的平靜。真的是很累了,但又非常堅定有耐心地一步驟一步驟進行著,桌上的筆屑橡皮屑先清掉,擦了桌子之後除塵拖把上場清潔地板,然後再跪在地上一磁磚一磁磚地用抺布擦拭。堅定到固執的程度,完成以後,好像真的舒坦了,也累癱了。那天夜裡我在心悸裡醒來,之後的日子我從此有了不大不小的病。不能勞累不能有壓力非常不適合現代人生活節奏的毛病。

但我仍行禮如儀地經常進行打掃儀式,客人來前打掃以示禮貌,客人走後打掃回歸安寧;不忙碌的時候打掃以清潔,忙碌的時候打掃以平靜心情。那是我得病的連結,也許本身就是一種不輕的執癖症頭,但也是我療癒的依賴。可能比起幻想中的可可攤子,我更該認真考慮開家清潔公司的可能性。

7.12.2009

搬家

幾次搬家,就是一次一次檢視所有物的存在與意義,視覺化那些意義的時移,並且許多時候,丟棄。

搬了三次家,一次丟一些學生時的作業和模型,都第三次了也還有捨不得丟的。想想自己真沒氣魄,當初早該加入畢業燒模型的狂歡儀式,一把火燒了乾淨,那些曾經暗夜裡的斧鑿痕跡和幼稚心思那真這麼值得保存。可是,就有那麼兩小箱,每次想丟了,又以極堅毅的口吻對我說:都已經包裝好了,也不很佔空間,為什麼還一定要丟呢,真的這麼討厭自己的一路迤灑的痕跡嗎?然後,就又留下來了。


一箱繪圖工具是念研究所的時候,從台南帶回台北又整箱運到美國。但開箱以後非常迅速就發現那些工具幾乎無用武之地,公制比例尺和英制不同,比例尺連同傢俱板一起收在箱子底層,曾經是量尺也是切割尺的三角板剩下單一功能;不用太久以後,其實也不論公制英制,一切數位化,圈圈板、一盒還來不及用完的鉛筆連同毛刷一起收回箱子。畢業以後,箱子裡的東西又陸續增加。最早加入的是沒用完的模型用金屬洞洞板、只剩下包裝紙功能的草圖紙,水彩用具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浪漫懷想之後,終於認清自己其實幾乎(還是保留了「幾乎」!)不再會拾起畫筆,收入了箱子裡,後來色鉛筆和為數不少的麥克筆也加入了行列。一箱繪圖工具於是又回復了當初飄洋過海而來的規模,但這回失去了躍躍欲試的可能性,只留下紀念價值地沈睡在衣櫃深處。

曾經資訊恐慌般地整理了又留了的上課零散講義筆記,影印的、電子檔的案例、和多年蒐來的影片,這回都不想留了。不想再那樣資訊恐慌了,不在腦裡的,即使留了再多,都只是心裡的慰藉,其實也許更像是負擔。都丟了!很多旅行中買來的小紀念品也都進了箱子裡,雖然現實,但的確心情過了,那些時刻也顯得不那麼值得經常被提醒。

一邊丟棄收藏,一邊卻也滋長新的懷念,心大概也有容量,而且喜歡維持滿載。這回,家裡開始有Ikea以外可以說出點故事的幾樣傢俱,架上有曾經的下廚狂熱後留下的鮮艷色彩鍋具,以及,台北的照片。這是說我真正成為異鄉人了嗎?必須以遊客的方式紀念我城,透過一楨照片想念曾經的所在。

7.01.2009

窗簾

沒有窗簾遮擋的夜裡,不時有種生活曝露於隱藏眼光前的不安。(但真的誰會有興趣看一個夜裡也坐在電腦前的無聊生活!)不安的同時也發現,從光亮處擁抱黑暗原來是種不常有的經驗。從大扇窗望出去,隔三個街廓就是高速公路,從這個角度看出去幾乎是平視那些夜裡奔馳的車燈。都夜了但車還很多,這許多人每天都晚歸嗎?而能看見的人家都窗簾緊閉,到底我才是試圖窺視的人,無可躲藏的身形也賦予窺視光明正大的存在。

但希望,明天,就可以脫離這些奇異又明明是無聊當有趣的經驗,重回關在窗簾裡的安心鳥籠生活了。

6.17.2009

生活的想像

對於生活的想像落在那裡?

只是想像卻也是困難的問題。光是勾勒畫面的背景是什麼就難以抉擇(用抉擇,是想像力缺空,只好從經驗裡撿拾),在勾勒背景畫面之前,其實還有更前提的,想像有方向嗎?是心理狀態的座落先,還是對於物質世界的標示先?

背景影響了對生活的想像嗎?似乎很難想像自己如吉普賽人般一人一車就居遍天下。雖然如果能有行動小屋,冬天裡沿街走走停停,冰冷空氣裡端出幸福熱可可叫賣,幾乎要有巫的魔力與氣魄,好像也是有趣的想像,但怎麼都覺得,我離巫實在太遙遠了。

如果換在現在居住的灣區,那麼好像從巫的世界落入平凡生活,繼續做個不太有趣的建築師,生活的快樂在於偶爾對城市片段的發掘,在於對美好氣候自由空氣的禮讚,在於可以躲在多元文化一角也可以在想要的時候在乎多一些。繼續偶爾有鄉愁,繼續做個二分之一異鄉人,繼續時而非常迷惘時而覺得沒有選擇的餘地。(但這還算是想像嗎?無解的現實往下延伸依然沒有答案。)

若是台北,行走於樓與樓間的步調想來都會加快,興奮也疲倦。家人朋友間的相見從一年幾次的期待,變成一通電話的距離,但也會有不想見到的人。城市一切發生很快,隨處撿拾都有驚喜,與厭惡。在台北當貴婦最美好,吃喝玩樂要附庸風雅假裝有點品味很容易,要更假裝一點好像有點知識也不難,至於戰場上的撕殺,留給別人即可。可惜貴婦遙不可及,唯一確定是鄉愁可以就地忘卻。(唉,是嗎?也許我會因為吃到了一個很不像樣的漢堡,突然就想念起灣區的藍天。)

台南,也許熱可可小攤可以棲身於一棟老舊房子,牆要有些斑駁,磚色豐富,一點點異國風情和傳統的交際,或許可以引起不無造做府城人的興趣。從移動巫到隱居巫,隱身在櫃檯之後攪拌加了神秘引子的暗色濃湯。在台南,巫也得早起的,才趕得及吃上豐盛台南早餐,行經廟宇香煙映色也好看。但那些想念的人們,卻又得留在不遠的遠方了。

是背景先還是心理狀態先?是因為遊走天下,所以有了巫的性格,還是因為有了那興奮又疲憊的預期,所以得找回台北來盛裝?誰先誰後,想起來竟有些挫折, 連想像都既沒思考重心,又跳脫不出眼前見得到的框架。那就這樣一路走下去,真的能開創出什麼嗎?下一步的下一步,真的值得那對未來的期待?

6.07.2009

江湖在那裡

看吳音寧的「江湖在那裡─臺灣農業觀察」,一邊看一邊吃驚地發現原來直到一九八七年才廢除了「農賦征實」─政府訂定農民應繳稅額,再以政府公告訂價將一賦元轉成若干公斤稻米(事實上不是吃驚地發現何時才廢止,而是吃驚地發現此法的存在)。再吃驚地發現,六0年代農民「遇到建設要繳『復興建設捐』,遇到軍民合作站成立,要繳交『軍民合作站經費』,遇到水災要繳『水災捐』,遇到義務教育開辦,要繳『教育捐』,遇到家裡有人當兵…除了照例被『帶征防衛捐』,收劇上還會有『帶征新兵安家費』的戳印」,只能以穀糧交換政府公賣的肥料(價格是日本的三倍),原本就有的灌溉系統被政府接管得交水租。吃驚地發現原來一直以來農民根本見不到摸不到我理所當然以為存在的市場,更不可能談什麼供需。耕種了面對萬萬稅,不種休耕又另有罰責(後來為了讓水予工業,又鼓勵休耕了)。

再一路嘆息看著八0年代農田如何從盜賣砂石開始,挖空了田地再盜賣為非法廢棄物掩埋場,流出毒水深入土地,嘆息看這一路不可返回的單行道(土地啊,是那一層千百年才生成的薄薄有機土壞,此地工程明文得保留的珍貴表土)。一邊想著最近吵吵嚷嚷的農村再生條例,看金權由黑而白水乳交融,一路看一路嘆,恨不能,但恨不能什麼呢?若時光逆走,拔劍要揮向誰?江湖,江湖在那裡?是一句「(貿易自由化)這款『不可違逆的趨勢』…,只不過是歸因於島嶼長期缺乏左翼思想所致」可以輕易指向?

歷史導出的境況並不荒謬,只是讓人尷尬。沒有左派也沒有右派的島嶼處在那裡當然無關左右,怪罪予一個敵人,敵人倒下新的敵人上場原來是自己人,且自己人與從來的敵人出奇地相像。怒目以對結果照見了鏡中的自己,哂然,接下來?

事實上對這本書如果不是因為一段關於作者自己入城以後對「家鄉」的心理描述,引發了我對另一個向度的好奇與想像,這些關於農業觀察的敘述,很容易在看完瞬間的憤怒之後,在腦裡被歸於遙遠且已經過去的大歷史下之必然。畢竟,在憤怒指陳有時略顯天真之際,摘要也可以只是:在遙遠的農村土地上,歷史斑斑駁駁寫滿了政策的輕忽與凌弱。

「我哼了哼,不自覺現出輕蔑的神情(日後想來,那些年我總是那表情),掉頭離開,待沒幾天的農鄉,又趕緊『回』到都城,可以『坐在咖啡屋裡/以激烈的學術爭辯/關心低階層的朋友』(引自劉克襄〈知識份子〉),可以徹夜聽地下音樂、看國際影展、參與街頭盛大遊行、認識各款朋友的台北城…,而鄉下,唉,就放給鄉親們去選出黑道民代官員吧!」

是我比較熟悉的場景,蒼白而激昂的知識份子,選擇性地關注某些正確的議題,並擁舞無瑕的理想。城市,在此提供了舞台,供予在道德正確(農村出身)與優越知識的交叉點上標出座標的青年。而青年,停棲在城市的那裡?日後「回」家鄉時,回到那個鄉親們選出黑道民代官員的鄉下時,把自己曾經的輕蔑留在那裡?

「一座被仰望的城。

日後我才明白,既是政商權力的中心,原來也是異議分子賴以存活,發聲的所在;是主流文化製造行銷的中心,也是另類文化相濡以沬的據點。…但彼時十八歲的我…我僅只是好奇而熱切的,走入城市生活的豢養裡,被養出食衣住行育樂,包括腔調、思維模式、人際互動等習性;雖然,也像所有離的農家子弟,身上留有一道道城鄉磨合過後,甘願或不甘願的刻痕。」

書裡作者關於自己城鄉磨合的描述很短,卻好像一個小小的線頭,在農業政策歷史背景爬梳的數據和資料中,想要拉出另一個的故事,可是這未說的故事暫時被放棄了(離題?),暫時就只輕輕點出那尷尬的處境。我不禁要想,在家鄉書寫此書時的吳音寧,釐清離開了那點尷尬了嗎?「江湖在那裡」於她自己可有答案?

6.01.2009

昨晚又做了被追趕逃避的夢,醒來一陣低迷。

每一次拖拖拉拉說出千百種不辭職的理由時,都一樣的討厭自己,且刺痛其它總是說說而未曾發生的夢。

但還是沒有離開,只在夢裡不知目的沒命向前奔跑。

5.26.2009

五年

還是該小小紀念一下。長過於一個大學的時間,雜沓而過的一件又一件事。最喜歡的風景其實不是那個坐了四年的窗邊位子,而是初秋傍晚離開公司時,總是得等的紅綠燈,等待的時候心情放得很空,有缷去武裝後的輕鬆,從車子天窗映出路口那棵樹展著疏落枝條,背著將暗未暗的暗藍天光。一年就那麼幾天,會有剛好的天光,有恰到好處的葉落讓枝幹顯得有姿態。而那風景,一年一回的,竟也這麼成了有些熟悉的期待。

5.18.2009

春天不是開會天

會議室裡正討論到洗手間樓板的洩水坡該怎麼做,白板上開始畫鋼樑和樓板的細部放大(這簡直是會議裡的高潮啊)。落地窗框出的街景在燦燦陽光下滑進一台三人座的協力車,車頭插了支橘色警示小旗子,車上的人上半身被窗框擋住了看不到面貌,但從身形看出是一個大人帶著兩個小女孩,騎在最後的小女孩穿著半長的裙子,毛衣外套很適合這季節是柔柔的彩色條紋,一點也不怕繽紛。才忍不住在心裡讚美這春日風景,車已騎出框景。回過神這邊白板上的圖已經被改過,開始討價還價起樓板和鋼樑相接之間可以降多少寸。

5.17.2009

一段我很喜歡的Alice Waters故事:

世界集體燃燒青春期囈夢的六十年代,柏克萊聚集了年輕嬉皮、藝術家、反戰份子。是個口號信念齊飛舞的時代,聚會裡都是激昂的言論。Alice Waters 也在這些充滿了挑戰精神的身影之中,熱烈參與時代。

年輕甜美的 Waters (即使是現在,六十多歲的Waters說起話來仍有種年輕姑娘的天真甜膩)在激辯的聚會中上著一道又一道法式料理,不顧美食、精緻饗宴如何道德不正確,聚會裡人越來越多是不爭的事實。而Waters 也很堅持,要追求更大的自由得從解放自身的味蕾開始。

5.08.2009

《小團圓》

要不要看《小團圓》呢?和當時掙扎要不要看《邱妙津日記》一樣,想看是想看的,但總覺得有偷窺之虞,少了對作者的尊重。四方不少對發行《小團圓》的意見,張小虹也為文表明了「作為一個張愛玲的忠實讀者,在傷心難過與憤怒之餘,也只能以「拒買、拒讀、拒評」《小團圓》,聊表對張愛玲寫作生涯最基本的敬意。」甚至看與不看之間也能自成一個話題,傅月庵這篇就寫得有趣。但幸好我不是張迷,對張愛玲想要銷毀稿子的心願沒那麼放在心上。《邱妙津日記》一拖拖了超過一年才下定決心翻開來看,《小團圓》則趁這趟回台灣順手帶了回來。

至於好不好看呢?也有點說不上來,看完只覺淒涼。

開頭出場人物極多,我正急著想理清人物間關係,推敲某些人物出場的意義,到了書後半那些人又都消失了。在這本難以讓人不對號入座的自傳小說,雖說紛雜的人物可以理解,誰理得清生命裡來來往往那些人物,那些才重要到可以讓他們粉墨登場,那些又該大刀一砍趕出記憶,但對不是張迷的讀者來說,還是看得有點累有點贅。

而讓人覺淒涼的是,連她自己都寫,對錢。看得重,又儉,對姑姑母親和邵之雍的念頭都有錢這事在那裡打轉。於是看她誠實地寫,提到所有的感情都有她的驕傲和一貫的透徹,可是錢事也是忍不住不提。讀來甚至覺得有點尷尬,她卻提得自然也好像大器,又顯見不是不在意。對性也幾乎一樣,說是看如「食色一般」,於是寫得好像也不就是那麼回事,可是又顯見不是不在意,到最後幾乎是忍不住提了又提,又一邊時不時要猜測推敲一下之雍和這人那人發生過關係沒有。情感的變也得從性窺見:

「從前兩個人睡並不擠,只覺每人多一隻手臂,恨不得砍掉它。但是現在非常擠,礙手礙腳,…不知道有多少地方扞格扺觸。

其實她也並沒有想到這些,不過因為床太小嫌擠,不免有今昔之感。」

這麼清楚描述自己心裡旁白,算是冷眼透徹了,讀來幾乎讓人不忍。

但有時也覺妙極,像說之雍的文章:

「她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賞了。……她一看見「亦是好的」就要笑。」讀到這也跟著笑,雖然對胡蘭成《今生今世》已經只剩大約印象,胡派朱家姐妹倒是常提醒胡蘭成愛用語,果然都什麼什麼「亦是好的」,什麼「不好」。

讀著讀著出現很多張式珠璣,慧黠又不免尖酸,既是自傳小說,那是對自己也不客氣了,這樣的存在想必對張愛玲來說是公平。這些大約是張愛玲生平之痛和理解的張式道理四現在書裡,做為小說是零散的,讀完卻覺得好似對張多了點理解。

5.02.2009

星期五晚上

TGI Fridays,同事歡樂乾杯,一如往常我提早離席,其實已經醉了。回到家昏睡了一陣,醒來煮了從台灣帶回來的泡麵,一邊吃一邊吹麵,一邊看終於拿到手隱匿的詩集自由肉體。

是這樣的生活啊,一個星期前沙塵暴漫天的台北日子很快成了回憶。

「水泥森林持續瀰漫著廢氣
 車水馬龍持續著搖籃曲」

在台北穿梭了一個星期,公車捷運行走在約和約之間,空氣很糟,幾乎每天都斷斷續續下著雨,行走間永遠有搶道的車,這城市在進步中還是有很多令人不喜的侷促。可是,走著,還是開心啊。一個人晃盪著的時候,幾乎得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才不會就不自覺就一直泛著微笑。

「偶爾,也會有沒來由的溫馨湧出眼眶
 偶爾,也會有沒來由的血腥湧出喉頭
 我想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真是太美好了」

雖然也是不斷的相聚和道別。在時差和紛雜思緒間睡眠被犧牲了,卻突然得到了強韌體力,在每一次也不捨分離的聚首時間越拖越晚總不忍結束。

「不斷擦身而過,在這城市裡,我們很快就學會了,最漂亮的道別。」

如果我真的屬於台北這個城市,也許就可以學會最漂亮的道別了。

星期五的晚上,和這些天天見面的同事隨意就說了再見(下星期一也還是這些人啊),不必計算不必有優雅身段也不可能有不捨和思念,那關於漂亮道別的想像,的的確確不屬於這裡的。


4.11.2009

流動遊樂園

入夜的交流道邊亮起霓虹繽紛,原本漆黑荒涼的停車場成了小小遊樂園,五彩燈管閃爍間,好像夜空裡也開始有了歡鬧的氣息。

每年見到流動遊樂園來的時候,都會想起小時候看的書「卡林諾先生的馬戲團」。卡林諾先生的馬戲團大家都住在篷車裡一地一地遊走四方,有的馬車載了帳篷,有的載魔術道具,有的則是坐在獸欄裡的老虎。那時候喜歡這本書多半是為了對那些mobile home原型篷車的想像:車裡該有小小的木質流理台,其上掛滿鍋碗瓢盆,另一邊是上下鋪和張小小的陳舊桌台。停駐的時候會把吊床拿出來掛在樹上,升火炊煮小孩學讀書寫字;團員白天預演練習,晚上換上亮晶晶表演服贏取掌聲與歡笑聲。上路,團員變身馬伕,篷車套上兩匹馬輕快踏上行路,流轉於城市之間。

流動組裝的遊樂園有先天大小的限制,每樣設施都小了一號,半徑小了一圈的每一樣比平時轉得都快了點,小號的旋轉木馬沒有甜美音樂,轉得飛快,站在旁邊看了半晌頭就暈了起來;小號的雲宵飛車有藍色的龍頭,轉起來轟隆轟隆的車輪聲和圓山兒童樂園的金龍車像極了;小號的摩天輪不像現代大型的一邊轉一邊上下乘客,一會兒就上下一圈看起來忙碌許多。覺得已經很小的摩天輪還有更小的一座,專門給小小孩坐的,轉起來也才一層樓左右的高度,幾個小小孩坐在上面笑聲傳得好遠。

設施之間錯座著射飛鏢的、投籃的、射擊的帳篷攤子,攤上掛滿顏色鮮豔奇異的獎品娃娃,有綠色的老虎、紫色的猩猩和叫不出名字的桃紅色怪物。人疏疏落落的,顧攤的人有的像在夜市叫賣一樣滔滔念著廣告詞招徠客人,有的則人力吹吹氣球補上飛鏢射空的位子。熱狗攤上的熱狗像是做好擺了很久,在霧霧的壓克力盒裡以燈泡保溫。

近看流動遊樂園其實小小舊舊的,即使燈光一半美麗一半俗麗地忙碌閃爍,即使看得出盡其力有些新一點時髦一點的設施,仍掩不去一絲滄桑。每年遊樂園的出現會帶來廟會般的歡樂氣氛幾乎只存在自己的想像裡,在每次從高速公路逐漸逼近燈光的一分鐘間。但滄桑裡仍帶來了些孩子的尖叫聲和笑聲,在這與暴力對抗又共存的城市邊緣卡進一點對幸福城市的褪色想像。

4.05.2009

距離的練習

練習想念
練習無聲對話
練習記憶重組蒙太奇

練習想像
練習堆積期盼
練習重逢時嘴角該有的弧度

練習等待
練習若無其事
練習澆灌除草及在窗台上養菊

練習討厭
練習無事找事
練習語鋒交接暗藏心機

練習記得
練習遺忘
練習虛構過去現在和未來



3.29.2009

百年孤寂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驗證了時間並不是直線往下流去,而是一再輪迴。

照樣造句,島嶼的歷史驗證了時間並不是直線往下流去,而是一再輪迴。幾個世代看見一次隱約相似的難民(移民)潮、邊界逐漸模糊的新舊之爭;若干個世代再經歷一次強硬的教育洗腦,一層一層複寫在沒人分得清真假的記憶之上;殖民者去了又來,傳染病一樣借屍還魂殃及每種統治,搞得住民混淆了主張。

如果正義(的一方)只是歷史的偶然,而我們始終在輪迴的時間流裡打轉,如何相信自己片刻的判斷有任何意義。每個阿加底奧都充滿探險精神,每個奧瑞里亞諾都天生疏離落寞長陷思索;每個荒蠻的創舉和每個長考後的反叛最終都指向衰亡的結局。又該如何相信此刻的探索堅持會有所創造。

被熱烈觀眾和忘情演員淹沒的島嶼,只說明了島嶼內在對神話與寓言的需求已經超越事物生長的速度。輪迴的盛世狂歡熱鬧,但誰能說服我這和最終消失被遺忘的寂靜有所不同呢?

3.20.2009

樂章和樂章之間

最後一個音落下,有瞬間的寂靜。

瞬間而已,餘音還來不及繞樑,再也擋不住的咳嗽起此彼落全場相互應和,由此又帶入了下一樂章。

為什麼看表演的人特別愛咳呢?表演中總是零星從觀眾席傳來一兩聲咳嗽,然後只要逮到任何表演的空檔(明明只是調整心情節奏的幾秒啊),一定得把忍了好久的一次咳完。今天坐在隔壁的太太咳得驚天動地,後面有人忍不住伸出友善的手遞了喉糖。

有些表演場地好像也會提供免費喉糖,可是目前為止還沒去過一場可以讓我安靜擁有幾秒空白的演出。

只是想要那幾秒鐘的安靜而已啊!




* k 傳來的註解:




3.15.2009

A One and a Two

來美國的第一年看了當時楊德昌的新片《一一》,重看的此時,《一一》已經成了楊德昌發表的最後一部電影。

電影從一場熱熱鬧鬧又帶點尷尬氣氛的婚宴中開始:大肚子的新娘、鬧場的前女友、身體不適的外婆、放反的大楨新人照,再逐一帶到NJ(吳念真飾)的家庭成員、生活場景和人際交往。細緻地描述台北城市中產階級生活,及城市裡人們各自不大不小的心事。

楊德昌真是很細緻而準確的。當場景帶到建國高架橋邊的高樓公寓,門一開,公寓裡每個角落以極力保持整潔的 方式,堆疊了層層物件。熱水瓶立在餐廳一角小茶几上,小茶几上排滿了茶葉咖啡和不知為何的瓶瓶罐罐,幾乎沒有空出任何桌面的餘地,略略泛黃不再潔新的熱水 瓶身上,又新近貼了個雙喜字樣透露家庭裡的最新變動。幾個鏡頭,說了歲月的積累,過去的及現在的,這積累幾乎不合乎這城市調性,但又確確實實在各個角落長 了起來。

然後楊德昌更深入地進到了這個家庭裡面。三代同堂的和樂家庭,在外婆陷入昏迷之後,突然卡榫被抽動了,每個人都不安了起來,騷動了起來。但騷動也是很平凡的,驚天動地不起來的。太太上山修行了一段時間,就讀北一女的女兒和個建中男孩談了短暫的戀愛,念小學的小兒子對世界好奇地張望,NJ巧遇初戀情人「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以為會有什麼改變」,「以為」而已。

每個人都有些很憂傷也不太重要的煩惱,每個角落都透露一點故事。辦公高樓的玻璃窗映著凝思的身影,高架橋下是年輕戀人等待與爭執的場所,喧鬧幾乎荒唐的婚宴成了與初戀情人重逢的契機。世紀末台北人在城市裡穿梭,不自覺地遺落一些氣味,遺落在這個總是被說變化太快的城市,導演則熟練地追蹤這些細細瑣瑣的軌跡。

看著這些瑣瑣碎碎的生活軌跡,竟勾起我對自己所在的莫名惆悵。同事喜歡開我玩笑,看我的辦公桌,東西少到覺得我好像隨時包包背著就可以閃人了,我總是笑笑不說什麼。不只是辦公室,十多年來住過的地方也一樣,不想積累,嫌麻煩,也不想留下太深刻的痕跡。好幾年的時間,住在一房一廳的小公寓裡,不想也不認得鄰居,進進出出覺得都是一個人的事。即使是那些非常愉快行走在明亮春光街頭的時刻,也敝帚自珍地覺得那是一個人才能懂得的喜悅。一邊行走,一面掃去身後的足跡。

以為自己是想念台北的,可是到底我沒有過真正的台北生活。我不曾在台北工作過,那些辦公高樓的場景對我如異鄉般陌生,大街小巷穿梭於我可能只是假期尋奇,從來不是生活。我聽著台北朋友間傳來的種種消息,有時候覺得更像在聽故事,喜悅哀傷都難以碰觸溫度。也無法分辨我對這城市的眷戀是出於對假日生活的嚮往,對少年時代的懷念,還是有更深一點的什麼。

然後現在我從一部電影,透過他者的描述,想像自己的城市,創造虛構的鄉愁。電影英譯名《A One and A Two》,我也落入了導演的陷阱,在自己捏造那個變體「之二」嗎?或更無奈一點的,變體仍是不曾改變的命定?

一一,或者之一和之二,總之真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

3.10.2009

城市切片 之一

這城市並不知道他所承載的記憶,還包含了未來旅者的記憶。

不期然,遇上了。我知道,在這裡,你的目光曾透過鏡頭凝視,而現在我站在這裡,凝視你所凝視。是我陌生的城,也不猶豫地翻現出親切記憶。透過你的眼底,我閱讀,並記得。

3.01.2009

橫著的時光

感冒在床上躺了幾天,昏昏沈沈又百無聊賴之間,卻又彷彿是被遙遠時光溫柔召喚,眼前顏色都蒙上層懷舊柔焦暗角。

小時候常生病,在床上密密蓋著棉被,半睡半醒糊塗過掉不少時間。醒著的時候多半喜歡側躺,可以看到大人們在房外走動的樣子,雖然看來看去也都只看到大人的腳而已。病中當然是少不了關注的,媽媽每隔一段時間會進來量量體溫,或是拿著紫色咳嗽糖漿、橘色流鼻水藥水進來,藥水會被倒進倒三角錐型的小量杯裡,再灌到我嘴裡。每次的標準程序是,先聽到開關冰箱的聲音,那是在準備拿藥水了,腳步聲由遠而近,交錯的步伐出現在房門,媽媽的身體逐漸接近佔滿視線,叫我坐直,摸摸額頭看我退燒沒,再依序倒了藥水遞過來。喝完藥,我又鑽回被窩,側身繼續橫著看世界。

頂著昏沈的腦袋,發苦的味蕾,看書五行跳三行的,那個只看得到腰身以下的裁切畫面卻突然清晰了起來。

2.22.2009

冬日讀書一景

窗外下著綿綿冬雨,在房裡撚亮檯燈,泡一杯熱茶,攤開書本,完美的冬日讀書圖。

真要有這麼容易又美好就太好了...。

住在氣候和煦的灣區,冬日絕對稱不上酷寒的,遠遠的山頭或許一年有那麼幾天飄著細雪,平地除了綿綿冬雨和偶爾的冰雹,見不到雪踪。和煦,是說沒有暴風雪,北緯三十七度卻能因洋流調節而氣溫常處十二三度間的溫和冬天。

這溫和的冬日,卻也是我尷尬的冬日。大約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不太喜歡整日開著暖氣,更不耐暖氣烘得一屋子乾燥再買來加濕器噴出陣陣水霧。沒有暖氣,看書坐久了,從肩頸到背全都僵得發痛,一旦開始覺得冷了,喝再多熱茶也沒有用。

以此作為藉口,冬天裡更常裹著棉被在床上或是客廳一角窩著看書,裡外溫度差一大,莫名的舒適幸福感也油然而生。但困擾還是有的。棉被再怎麼裹得天衣無縫,手還是得伸出來拿著書,不時另一隻手也得伸進冷空氣裡翻書頁再迅速躲回被窩。肥大的被窩固然舒服,卻也不再方便在旁擺著熱茶,怕翻,也因為往往懶得移動,茶隨便一放就冷了。心愛的熱可可就更不適合包了棉被的肥手肥腳笨手笨腳了。

更糟的恐怕是,實在窩得舒服了,眼睛一閉就沈沈睡去,該念的書老是一頁停了半天無法有進展。

冬日讀書的風景於是夢境總成了最豐富的一隅。

2.14.2009

疑神

信與不信,經常在心頭縈繞。

很敬重的老師曾說過,可以的話,他也很想有所信仰,只是還找不到可以全心相信的。不信,毋寧說是比較艱辛的。赤手空拳打造世界,無所遮擋且無可逃避。

無意間看到安伯托艾可有這麼一本《信仰或非信仰──哲學大師與樞機主教的對談》。這本書契機於義大利一份報紙邀艾可與米蘭地區的樞機主教卡羅馬蒂尼,以書信方式做了四次對談。兩人以信徒與非信徒的立場彼此質問(或說試圖理解)對末日觀、墮胎權、女性可否任神職,和俗世倫理基礎的看法。

艾可直至二十一歲都是天主教徒,即使日後選擇做為非信徒,也不持反宗教的立場,其問答之間援引哲學神學社會學層層疊疊鋪陳邏輯;而樞機主教這方問答則皆引用神學,對同我在內的「俗世人」而言,引不信的典證明不信之可信,這對話或許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要為迷途的羊引路吧。

第三問中,艾可表示,並非以俗世身分想要干預教會決定,但基於想要理解的態度,想知道教會反對女性任神職的理由。而後援引《神學大全》,陳述聖多瑪斯質疑聖徒保羅說「在傳教士集會中,女人應保持沈默、不准教導」,聖經中卻寫「我是我母親僅有的喜悅,她教導我」。聖多瑪斯以身處的年代認為男尊女卑,但也無法證明神職人員必須由男性擔任。

樞機主教此問答信的結語是這樣的「教會的行為深植於傳統,而在過去這兩千年的歷史中,如此的行為標準並未真正偏離傳統,顯示出這不單與抽象或演繹的理由有關,也和某些神秘的理由有關。幾個世紀來,神職工作非男性不可的合理化理由有許多已經失去說服力,但是這項傳統仍牢不可破。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我們對抗的不只是人類的理性,還有教會不願違背教贖之事的意願:教會是因為教贖而產生的,這並非來自人的思想,而是來自神的旨意。」

這顯然不是一本適合我思考信與不信的書,將一切無法以邏輯解釋(甚至無法以自己創造的邏輯解釋)的事稱之為神秘而奉行不逾,是我無以信服的神秘思考。且信,這麼狹窄嗎?將信劃屬於宗教專有也許可以說是語義的一種規範,但歸屬於上帝專有,這上帝果然是個佔有欲強大的上帝。即使忽略信的狹意專屬性,世界每個角落仍因著各種廣意的信,無一刻停歇為互不相屬的普世價值征戰(是的,我不喜歡普世價值這個詞,於我,那是多數暴力的同意詞,而誰的多數是多數呢?在某些與多數持相同意見的時候,我總是必須更嚴厲地檢視自己思考的途徑)。

艾可在最後一答如此說「如果非信徒認為沒有人在更高的位置觀看他,則同樣地他也知道沒有人能寬恕他」。在找到足以信服的信以前,俗世之人如我仍然必須以孤獨之身繼續建立自己的世界。

2.08.2009

「不敢入詩的 都來入夢」

那裡新雨初晴 世界尚未有聲音
你自街角走來 我恬靜
等待

空氣裡還有雨的味道 時間很慢

醒來
冬日 十二度 我只是
又一次失去了你


* 高中時候的台北公車詩文把遙遙的新詩突然拉到身邊,從此喜歡上輕巧的小詩。
「不敢入詩的 都來入夢」是當時很喜歡的一句,可惜忘了作者是誰。

2.07.2009

啄木鳥

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在短時間之內互相有了連結,集結放大之後幾乎讓人覺得應該是有什麼意義等著被賦予一樣。

一個星期前看到個關於啄木鳥的消息:一群啄木鳥近來在灣區某兩社區間定居下來,鳥兒們每天忙碌在群屋間擇佳處啄洞藏食糧。屋主們不堪屋子到處被破壞,更難以忍受無幾停歇的啄木聲,試盡各種方法趨趕新居民:播放天敵貓頭鷹的叫聲、貓頭鷹獵殺啄木鳥的聲音、試著招徠貓頭鷹、屋子塗上據說鳥兒不喜歡的新漆、擺模型蜘蛛嚇阻。一切方法盡告失敗,最後居民向野生動物局申請射殺啄木鳥許可,歷經數月協調,最後得到許可,得殺啄木鳥五十隻。

看到新聞的那天晚上,一夜都被微小的扣扣聲擾著,檢查了全家也找不到聲音來源,但那聲音確實是在的,微小,但是很堅持地持續著。

其實在那之前的幾天,工作緣故到業主的校園開會,第一次看到了啄木鳥(在這以前我比較認得的是那隻有著欠揍笑聲的卡通啄木鳥)。校園建於山坡之上,同期1950年代的建築皆同一樣式,有木瓦斜屋頂,屋頂正中直立起來,我們一向戲稱Pizza Hut 屋頂。整體規畫意圖大約就是每三四棟建築圍起一個中庭,中庭接中庭,連接整個校園。中庭植樹不多,通常就是個墳起小坡種草皮。現在當然大家開始嫌棄草皮耗水過多,又是外來嬌嫩品種不好照顧,但走在山勢起伏的校園裡,木建築圍繞青綠草地配上這裡常有的藍天,還是覺得很舒服。

那天一邊走一邊和業主聊天,突然聽到「扣扣扣,扣扣扣」,東張西望尋找聲音來源,發現原來是隻小啄木鳥正在木瓦上打洞,雖然只有他一隻在努力著,那聲音倒是清脆傳得很遠,我在心裡讚了聲好可愛啊。回頭順便開開業主的玩笑,要他們重新考慮新建築也必須使用木瓦的規範。不但維修不易,防火困難,現在還多了啄木鳥這個威脅。

昨天夢裡自己在加班之後頭昏腦脹地進了車(這段到底是在真實世界還是夢裡),才發動準備上路,又聽到似曾相識的扣扣聲,很疲憊的腦袋和反應遲鈍的身體,但清楚知道那是隻啄木鳥在敲自己的車頂,心想,就任他吧,他已經沒什麼地方好去了(這段一定是夢了,現實裡愛車的自己不可能放任這種事的)。

從小到大不曾見過的啄木鳥,在這兩個星期之中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在腦裡佔了很大一塊,新聞反覆看了幾次,不太懂這得殺啄木鳥五十隻的數字是怎麼來的,那是全體鳥居民的數目?少了五十隻就構不成居民的困擾?是兩方團體協商的結果(是的話就更奇怪了,協商,五十隻是折衷?折什麼的衷呢?)如果我相信神蹟的話,我聽到的小聲響和夢境應該就是啄木鳥托夢要我為他們請命了,但我似乎也沒有這個意圖。仍然任無章法的小事突然被連結,而無法給予意義。


1.29.2009

plunger

「被一隻拿著球棒巨大的灰色兔子一棒打昏」,大概也可以借用村上的話來描述沮喪來襲的時候。那情境大約像是見到那隻欠揍但又天生可愛的雷曼兔,不懷好意朝你瞇了兩眼,你回身間還在想那眼神意味著什麼,下一刻已經被馬桶吸釘在地上,動彈不得外還黏乎乎地,嫌惡自己一身什麼味道都來不及。

明明是很沮喪了,甚至覺得沮喪憂鬱都完全無以表達 depression 那種堅強的負面意識:生命裡所有曾經錯失的都是愚不可及的過錯,所有擁有的都成了迷惘現實裡的惡因種惡果;每一個有意識的努力都成徒勞,無意識的動作都成下一個悔恨。這些身邊來來往往的人都愚蠢無比,不然就奸巧藏禍心;自己又恐怕兼具兩者,既不善良也無法聰明。你想這時候你大概可以擰出玫瑰花瓣中的血液。

你想不做不錯吧,於是靜蟄,想等待沮喪低潮如夢一場消失,這其間你很想捏過一排螞蟻充做計時數數。並且你認真地聽從醫生指示,也練習起熱門的瑜珈,吸氣吐氣,你確定自己還活著,吸氣吐氣,你有些煩躁這呼吸好平淡沒有滋味。

時間流逝,夢並不結束,虛擲光陰卻化作新的焦慮。你急急很想立志,條列出有方向有條理的人生,幻想完美人生規畫會帶你突圍。列出了數字一二三四卻發現沒有內容好填,呆著,你好羨慕那些有好確定目標的人們,你怪罪,是因為擁有太容易以致於輕易揮霍掉了。

s寄來的明信片上說「我們多需要美好生活來讓我們繼續著一顆良善的心和願意振作的意志呢?」

然後你好想念好想念一段已經失去的時光。


這種時刻你卻偏偏要見到自己被雷曼兔射殺的樣子,而且完全沒有同情心地指著被釘在地上的自己大聲嘲笑。

1.25.2009

世界太新

駱以軍曾以小獸稱呼嬰兒期的兒子,稱謂裡有親暱、中年男子對於渾沌初始狀態的陌生排拒,甚或,隱有以馴獸師自居、計算如何訓練馴服栽培之的意思了。

我看見那些仍在牙牙學語的小人們,見每一物,未知其名,卻都伸出手,指,或使,且理所當然地要這些成人們為之服其勞。悍然無懼之色,讓人想起百年孤寂裡開天創地一句「世界太新,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要陳述必須用手去指」。這些小人們,比起獸類,更像是在洪荒裡創世紀。

一日指一物,命名,然後丟棄,再指,易名,再丟棄,揮霍極了。直至,天地成形,萬物皆得其所。
 

1.14.2009

寫作狂 V.S. Writer's block

 
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裡有一段對於寫作狂的描述:

「不論政客或是計程車司機、產婦還是孕婦,也不論殺手、小偷、妓女
、警察局長、醫生還是病人,各行各業裡,寫作狂的激增說明了一件事:人類無一例外,皆有成為作家的潛能,因此大家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跑到街上大喊:我們都是作家!

這是因為大家都害怕自己會隱沒在一個無關輕重的世界裡,沒人聽,沒人理,所以要趁著還來得及的時候,把自己轉化成一個世界,一個用話語堆砌而成的世界。

總有一天(這一天也不遠了),每個人都會發現自己是作家,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人類就會進入一個全面聾聵,全面誤解的年代。」(皇冠版,尉遲秀譯)

每次讀到這一段,看看身邊掛名的隱身的無所不在的部落客們,往往壞心地想相互印證一下,暗自嘲笑一番。不過呢,這嘲笑終於也是嘲笑到了自己。並不清楚目的,但也奮不顧身加入了堆砌(已經過剩了的)世界的行列。

但堆砌世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還無法想像,這世界裡會讓貓都生了翅膀還是鳥上了發條,時間如流奔洩不停或夢境如現實無需立基之地,又或許該是場上著無盡盛宴的流水席?

最近翻看朱天文電影本事〈最好的時光〉,是溫習一部部熟悉的電影,也是新讀背後編劇悄悄織羅進影像的文字企圖心(好幽微的企圖心)。電影本事不長,故事於是一個接一個新鮮揭幕,又在嘆息間落幕。那是接近於魔法的堆砌了,也許她自己的描述更加貼近,是巫術。

一邊如此欣羨他人的魔法,一邊卻「卡住了」(新近結交一歲半小娃娃朋友的愛用語)。當我暗自嘲笑寫作狂們的時候,不免疑惑,兼且羨慕,大家怎麼都能如此自在地分享自己生活點滴,長落落地抒發感想情操、成熟的幼稚的狂狷的評判;文字一點也不扭捏地,也不做作地,經營著自己的世界讓其豐茂?而我還在斤斤計較著,真假之間需不需要有所拿捏,肆意厥辭會不會招致淺薄之譏,甚至擔憂那些讓人困窘卻無可避免的錯別字。

還是一樣手眼腦不協調,終究算是個開始,但還沒真正上路,就迷起了路。但願迷路也是個世界,縱使我無法想像其風貌。

1.08.2009

而立

 
下一刻,腳步提起就 跨越荒洪界線
而立
行進之間躊躇依舊
是的她知道
遲疑之可笑 堅定之可笑 和
既被目為一條河而不知該不該往下流之可笑
但她還無法決定

腳尖腳跟誰先著地
眼裡應該盛注熱切渴望還是洞澈清明

一個念頭的重量怎麼計算
憂傷的夢境要正解或反讀
情人的目光應該 保溫多久

等待吉光片羽的昭示
隻字片語的牽引

她羨慕旁人一一走過 即使
沒有眼神 但並不
猶豫

鐘聲揚起辛得蕊拉倉皇遺落
玻璃鞋 一條小小的線索

而她還無法 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