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2015

消失的 32%

前一陣子在灣區建築界流行的話題──消失的 32%。說的是建築系所畢業的男女比例相當,各佔 50%,但在業界擁有建築師執照的女性卻只佔了 18%,那麼這 32% 的女性建築畢業生都到那裡去了呢?

這數據當然有一點時空造成的比例差異,二十年前的建築系所女性畢業生還是少數,而業界的組成含括不同年齡層,因此即使執業條件完全相同,現在 50% 的女性畢業生,並無法把比例拉到 50%的執業女建築師。但從 50% 到 18%,這中間還是有太多從建築業退出的女性,美國建築師協會舊金山協會於是有了個「消失的32%」計畫,計畫首先要問,為什麼?

網路問卷回收了近三千份,調查結果和初步結論有個簡單的報告。離開建築業的原因,和一般的認知相差不多,不外是低薪,工時長,缺乏晉升機會,和,嗯,霸淩。大部分離開建築業的人集中在從業的前三年,和十到十五年之間。同時十到十五年也是養育子女發生的時間,和男性女性薪水和職位差距拉大的時間。也不意外地,女性為照顧子女而請長假,留職停薪的比例較男性顯著為高,因而延遲了可能的晉升機會,影響了薪資的成長,案子的選擇權,更糟的大概是被視為無法投入工作,職位責任也因此受限。

這些理由原因好像也可以搬到其它產業來應用,有點好奇其它專業的男女比例又是如何,是不是也有一大票出走的女性。這些人到那裡去了?

而回頭看看自己,正落在執業十到十五年間,開始養育子女,開始減時減薪工作,每天絕對四點一到就走人,沒有留下來加班的可能,有時一通電話來說孩子生病了,不管手邊什麼事,還是就放下早退,雖然案子正處於穩定階段所以自由度還蠻高的,但還是錯過了很多會議,錯過了絕多大多安排在一天尾聲的公司社交活動,本來就安靜的位子因此更加安靜。有時候想想不甘心,孩子都為了媽媽的工作而被迫離開媽媽的身邊,工作又怎麼能沒有進展。然而的確不可避免很多因為時間限制而錯失的機會。

在工作和育兒之間又怎麼可能不掙扎,所有能看到的資料都是說幼齡孩童在家帶最好,每天到褓姆家幾乎都是最早到的一個,怎麼可能沒有一點抱歉的感覺。即使減時減薪工作了,小孩還是一天在褓姆家渡過長長的九個小時,清醒的時間裡,和褓姆相處的時間還遠大於和父母相處的時間。

下班接小孩回到家,趕著把小孩的晚餐大人的晚餐都弄好,一天不見媽媽的孩子一直要抱抱,也很想多抱一會兒。吃飽洗澡睡前玩耍看書,同時要收拾飯後殘局,清洗一天的髒衣服,餐具奶瓶,然後再煮副食品,帶第二天的便當。父母兩人都忙得不可開交還是不到睡前幾乎做不完。於是那裡還有進修,看書,往世界那裡拓展的可能。

而且褓姆或託嬰中心和幼兒學校的費用也高得嚇人,要是送兩個小孩去的話,以建築師的薪水來說,那幾乎是做了白工,收入全又付了出去,還換得無法和自己孩子相處的代價。

但有可能幾年不工作還能順利回到原來的跑道嗎?

這一方面是性別的問題,一方面是職業的問題,或許廣泛來說是社會的問題。女性適合照顧孩子是天性,嬰幼兒最愛的也是媽媽,於是在最平等的家庭裡,女性也因為適任而常擔負了比較多的育兒責任。建築做為職業收入不高不是新聞,家庭經濟考量下,收入低的一方減少工作負擔多一點的育兒責任是很合理的方案,我也認得幾個男性建築師做為家中收入較低的一半,最後離開了職位全職育兒,認識的兩個人後來都轉換了跑道。

那麼社會有想法嗎?亦或這只是個別家庭的個人選擇?這個社會需要一個家庭的雙薪來維持經濟發展嗎?需要兩性一同參與社會嗎?需要多元的可能嗎?這個社會需要未來的一代被怎麼樣的照顧?有什麼可以支持那樣理想教養的環境嗎?到底這社會還停留在一切都以最低需求來計算的程度嗎?

有些錢多福利好的公司,提供員工比較久的育嬰假,就近在公司提供託嬰和幼教,希望能吸引人才,並讓人能無後顧之憂地久留。我也很希望有那樣的福利,但另一方面,我還希望所有人都有一樣的福利,不論有沒有子女。畢竟我不想在工作場所覺得自己,或讓人覺得,因為有孩子而有了特權。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有自由彈性的上班時間,有需要的時候都可以請長假,希望所有人都不需要那麼長的工時,希望加班被視為「加」班。

都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該錯過,但誰的人生也只有一次,包括父母的。沒有誰想錯過什麼,只是共同成長的路程裡都有太多取捨。可能追求進步的意義在於,可以讓取捨不那麼困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