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2010

〈從香地格到奈米都市〉

幾個星期前去聽了演講〈從香地格到奈米都市〉(From Chandigarh to Nanocity),奈米都市是由Hotmail創辦人Sabeer Bhatia主導,柏克萊大學都市計畫和建築系合作的新都計畫案。演講簡介上主講人有以前很喜歡的設計課老師Susan Ubbelohde 和很受敬重的都市計畫系老師 Nezar Alsayyad,以前曾經想修他的課最後終究時間不夠而錯過。就因著這兩位老師的名字去了演講。

印度北部省份一直以來是印度的糧倉,大片的農地意味著相對富足的生活,也因此北部省份並沒有跟上印度軟體工業的狂潮,至今仍以農業為主。印度政府於是邀請Sabeer Bhatia 到北方「蓋一個矽谷」,希望帶動北方的現代化並帶進更高的財富,這近乎荒唐的邀約成了奈米都市計畫案的契機。

Sabeer Bhatia 對政府明白指出矽谷不是一片廠房,要成就軟體工業區需要的是人才的聚集,而不是晶亮的科學園區新建築。而人才的聚集在高等教育資源嚴重短缺的印度,最可行的方法是從設立大學開始。目前印度的高等教育學院只有在學人口7%的容量,每年大量的印度人才湧向美國英國或澳洲尋求接受高能教育的機會。Bhatia 的想法是,以大學為都市的種子,聚集人才以後才能談都市的發展。至於都市計畫的部分,最後則由柏克萊都市計畫和建築系的 Alsayyad 和 Ubbelohde 主導,帶領研究生發展規畫概念。

奈米都市選址於香地格東南方25公里,喜馬拉雅山腳下,一片約一萬一千公畝的農田和零星農村聚落,面積大約和紐約或孟買相當。香地格是一九五零年代由柯比意及當地建築師規畫的現代機能主義都市,有人說是印度最宜人居的城市,但如同現今所有印度都市面臨的問題一樣,當初設計容納五十萬人口的城市,現在已經擠進百萬人口,供不應求房價比舊金山還高。

奈米都市以原有聚落和新設大學展開,分三階段發展,每一階段要達到就業居住的平衡,又以建築聚落的小單位達到環境能源用水的平衡,在大學和軟體園區之後再陸續發展機場和生科園區,希望以計畫性的延展避免人口爆炸後過於擁擠的城市。而奈米都市名稱的由來,Bhatia 解釋,因為矽是上個科技世代最主要的元素,而下個世代將是奈米世代,因此命名為奈米都市。

演講聽完,不免悵然。規畫案的三個主要概念:綠色永續社區,分期發展以即時調整需求,以小區域的住商公私混合使用促進都市的多元化,聽起來很正當,但即使我對規畫只有非常膚淺的了解,也覺得這些是老生常談。案中提到的手法像是鼓勵大眾交通工具,人車分道,行人路徑和綠帶的規畫都不是新意,把雨季會泛濫的河域規畫成高爾夫球場就更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而奈米都市命名的由來也讓我大失所望,我太過於望文自己生義,以為這個規畫案不同於傳統由上而下制高點式的藍圖設計,是以什麼微小單位為出發點從而發展出新秩序,結果,奈米還是奈米,並沒有多重的喻義,是我想得太多了。

Ubbelohde 提到,做這個案子的學生非常在意當地農民願不願意賣土地,於是他們到當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幾個農民開會,讓學生親自提問,到場的幾個農民立場非常一致都說,他們願意賣土地讓他們的孩子脫離農村生活。那場會議的照片裡,幾個農民散坐在椅子上,站著的學生和參與人士聲勢反而更為浩大,學生們是誠意十足的請問,但照片看起來更像以人數優勢逼問。然後這問題就在農民一致願意賣農地下圓滿結束了。至於國土規畫的問題,農地變更使用的問題,農村經濟的問題,很顯然不在這個規畫案的範圍之內。這些問題也許問了也是白問,地方政府有振興經濟的必要,一望無際產值低的農地問題不在保留,而在如何改造。只是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的農地問題,對這樣大把揮霍的規畫建設難免於心不忍。

奈米都市的命題是說要對印度都市快速成長的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但最後我看到的是一個移民的新市鎮,原有的不夠了,那就附近蓋個更好的吧。我看不出如何分期建設就能避免人口過度的成長,所謂的彈性延展性也只是不斷外擴的圈地。如果這個案子成功了,大概就會成為比香地格更宜人居的城市,然後有更加昂貴的地產。至於原有太過擁擠不再適用的城市呢?也許在更多更多成功新城市發展起來以後,人口再度外移問題就會消失了?

但當然,這案子還是有很值得讓人期待的部分。即使概念都不新,但在科技新貴Sabeer Bhatia加持下,這是一個真正會被實行的規畫案,也許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一個新市鎮是按著所有都變成規畫常識的這些準則建成,這大規模的實驗在十年之後會長成什麼樣子還是讓人拭目以待。

5 則留言:

  1. "把雨季會泛濫的河域規畫成高爾夫球場"

    把球場當做洪水平原, 增加蓄洪量?

    不過, 河川水理必然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
    淤尼, 沖刷, 邊坡穩定...

    一整個感覺就是賠錢生意

    回覆刪除
  2. 不是專家,但我對高爾夫球場的蓄水能力還蠻懷疑。

    把城市最大的綠帶做成高爾夫球場,因為據說高爾夫球是印度軟體工程師最喜歡的運動,整個規畫的走向為誰服務也可以說是還蠻清楚明白的。

    回覆刪除
  3. 這種新市鎮規劃有個根本問題:無視於都市中成長不斷的國內人口複雜性,滿心期待的是還沒有回國生根的歸國科技新貴或還沒有延攬而來的外來白領。
    規劃上,就像你說的啊命題和答案無法對應,手段也都只是新瓶舊酒。

    我四月底去的那個研討會就是Alsayyad的研究室主辦的,他好像還是在空間理論上討論混生性(hybridity)比較行...

    回覆刪除
  4. 話說,我倒是更喜歡A的partner(not sure if they are married..)Ananya Roy, 她有本書寫加爾各答城市中流動的女性勞工以及外圍增生的聚落,研究紮實又生動

    回覆刪除
  5. 學生一個學期的作業(遊戲之作?)決定一個城市的命運,初生之犢不怕虎,但領軍的老師們也不能算是初生了...

    有聽說Ananya Roy 的課也很好,隨便開口背後知識都非常豐富。但當時念書的時候並不知道。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