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012

《甜蜜蜜》

《甜蜜蜜》是一九九六年的電影,我不知道為什麼直到昨天才第一次看。

張曼玉和黎明演兩個跨越邊界,從中國到香港闖生活的年輕人。八0年代的香港街頭,納著怯生生的黎小軍,和奮力向前的李翹。

鄉巴佬黎小軍遇到會說普通話的李翹,忍不住生出他鄉遇故知般的興奮,但李翹好驕傲地跟他說,會說普通話的不見得是大陸人,聽聽她的廣東話就該知道她是香港人。

直到喜歡鄧麗君露出了馬腳。「姑媽說在香港喜歡鄧麗君也不敢讓人知道,讓人知道了馬上知道你大陸來的。」黎小軍這樣說。只有李翹不知道。

我還依稀記得九0年代初的香港街頭,是那種嘈雜不休的車水馬龍,九龍尖沙咀,滿街的大吼小叫,店家永遠在跳樓大拍賣,老闆永遠不在家。電影裡說大陸人佔了香港五分之一的人口,五分之一很多了,但那時候四處聽不到普通話,那五分之一的移民,那時大概就像黎小軍一樣,學了廣東話,學著過香港人的日子。

時間推著兩個人的人生前進,一邊活著故鄉的從前,一邊活著異鄉的現在。他們在時空的裂縫裡孤獨相伴,那是好狹窄的房間527,比單人床還窄的床,就是全部的繾綣。他們在現實的衝突裡分開,那是從故鄉回憶走到現實裡的未婚妻子。

後來的故事,像所有的電影一樣,是分別,重逢,分別又重逢的故事。只是一次又一次,他們被推離故鄉越遠,越遠。「回不去了」在《甜蜜蜜》裡就出現了,不是《犀利人妻》的發明。

一九九六年,在紐約的李翹帶團觀光,團員對她說,從前大家想辦法出來,現在大家都回去大陸了,回去機會還比較多。那是十五年前。

十五年後的現在,大陸居民在香港已經不再是躲躲藏藏想要掩飾外來形跡的外來移民,二千年後的十年間,光是合法移民數就是超過五十萬,更不用說非法移民。人口比例的壓力,生活環境的壓力,現實生活赤裸裸的摩擦,加上由統治者那兒來的不再(需要)羞澀的新移民,就成了一條條中港居民衝突的新聞。

當然,如果回到電影,那些外在的,所謂時代的洪流,最終也不如一雙平凡年輕人的故事來得動人。句點可以停留在久別重逢的相視一笑,「甜蜜蜜,你笑得多甜蜜,好象花兒開在春風里,開在春風里」,一切盡在不言中。

但總是還有電影以外的,像是前陣子看何偉的《甲骨文》,裡面有更多更近代的遷徙移動故事,數量龐大的年輕人們,懷著相似的夢想,追求更好的生活。離開又離開,延續的日子還沒有終點,未來是不是能如相視一笑般美好,誰也不知道。

一樣的,只有那句「回不去了」。

心驚那不只是電影電視或是書裡的台詞,恐怕是生活裡對無可復返的認知。從別人的故事,看到自己的軌跡。從一個小島的故事,看到另一個島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