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2012

有機。迷霧。

夏天的市場裡色彩繽紛,品項繁多讓人眼花繚亂。幾次興沖沖地買了很漂亮的蔬菜,結果卻讓人失望,這些在農夫市集買的蔬果,有時候也很不怎麼樣,不尤得讓我想起最近看過的幾篇文章討論手作和有機食品。

《大西洋郵電》前陣子為「手作」(Artisanal)這個字寫了篇訃文,為這個享年大約四百七十四歲的字作下歷史評斷。「手作」此字死因不明確,但極可能是因為在泛濫的使用以後,人們再也不能分辨這個字的意義。他身後留下遺孀「有機」(Organic),及兩個幼子「天然」(Natural)和 「環保」(Green)。

「縱然早期『手作』看起來很有未來潛力,影響力也很大,到了晚年他卻陷入毫無意義的呢喃,今天這樣也算是死得其所。」「手作」 的友人如是說。

另一篇在紐約時報的文章講「手作」遺孀「有機」。所謂的有機和有機認證,經由一個委員會制定規則,規則包含了那些添加物雖然本身不屬有機產品但可以添加在有機認證食品中,這個越來越長的「不有機添加物產品」現在已經超過了兩百五十種合法添加物,而且顯見仍然在成長中。

有機不有機,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爭議。現代「有機農作」的概念是二十世紀中,在全面化肥化農之下生出的反抗力量,主張回歸傳統使用堆肥代替化肥,拒絕使用農藥。一開始那只是很微小的聲音,經過半個世紀,經過了各種農藥中毒,無可返回的環境污染以後,那個微小的聲音的回音變大了,到了今天,「有機」是品質及良心的保證,因而只要沾上「有機」兩字簡直就是金雞母一樣,是價格往上一翻的保證。

基於標準的混亂,或者基於有利可圖,美國在九0年代通過了有機食品法案,之後「有機」就變成一個有標準需要認證的標章。早期小農為了和大企業農場做市場區別而標榜的「有機」,再也不是小農的專利,大企業只要合乎標準,產品也都可以稱作有機。

比方說自由放牧雞,我剛來美國的時候總是不懂,為什麼買了自由放牧雞,雞肉還是軟趴趴的,和台灣的放山雞不可同日而語。自由放牧雞望文生義的話是放在外面跑,不是養在籠子裡的雞。如果以有機認證的標準來看,只要在雞舍裡開個小門通往室外,那些雞就可以算做自由放牧雞了,不管那些雞從出生以來就是幾百隻關在一間暗無天日的雞舍,等到小門幾個星期後打開,那些從沒見過日光的雞根本不敢走出戶外,何況他們肥到連站都站不好了,那跑得動,凡事講規矩,這規矩就是,只要有個門就可以了。認證的過程又是一種折騰,小農的利潤很低,根本無力支付認證費用。另一方面大公司全力搶攻這塊市場,在有機食品委員會佔有不只一席之地,為各種人工添加物和有機認證說項。

「手作」已死,「有機」有官方加持大概一時不得便死,不過語義的混淆並不比「手作」輕微,就快要鳩佔鵲巢地把原意佔領了。一面大紅大紫地在每個市場裡堂皇登場,一面在起源地逐漸消失。

我在農夫市場裡環面四顧,無法減輕自己的無助感,這攤有有機認證,那攤沒有,這究竟代表了什麼?有些攤子裡品項無比齊全,我不得不懷疑他們根本不是農夫直營,或者農夫恐怕也跟別人進貨了。

雖然話說回來,我並不是為了有機而買有機食品,經驗告訴我,有機農產通常比較好吃。我想是因為少了化肥化農的幫助,農夫必然得在作物上花更多的心思,才因而比較好吃吧。我願意為這多了的心力多花一點錢,買比較好的產品。

只是如何辨認好的產品,從來就不是,也越來越不會是一紙標章可以認證的。在這個所有字語都含有深意,語義多歧的世界裡,不得不學著在迷霧般的標語字詞之中辨別方向。這真的不是個輕鬆的年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