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2012

明星建築師

一連接手了兩個明星建築師的設計,負責實現明星設計,一年下來積了滿腹牢騷。

第一個案子接手的時候,建築物蓋到一半,明星建築師被業主開除,看著建築骨架業主和營造商一起搖頭嘆氣,爛攤子一團。

那是個大學宿舍的案子,基地曾經是個植物園,有幾棵值得保存的大樹,於是設計以大樹為主,建築圍繞大樹而生,平面難免彎角畸零,也有些不太容易處理的細部。垂直空間為求變化,每間學生公寓都是樓中樓,大面窗戶好風景,但其實是學校養不起的設計,學校就只有那麼多預算蓋那麼大的宿舍,於是每間小公寓裡的樓梯佔去太多空間,起居空間被動線切得很散很小。大廳空間算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利用地勢高差,內部空間跟著起伏有致。只是因為概念太多,焦點模糊,大廳的好又被淡化了。

其實不算太難實現的設計,除了過度複雜化應該可以更簡單的宿舍功能以外,會讓施工變得那麼困難且昂貴,是因為那套草率的圖面,對法規的漠視,還有建築和建築系統統合的失敗。施工到一半不停發現建築圖裡的細部設計無法施工,發現樓梯廁所到處不合法規,做到一半打掉重做,發現空調系統和建築設計互相衝突,在問題解決以前只能停擺施工進度,發現案子裡的顧問們幾乎互相沒有對話過。

問題都出在些不是設計的設計。究竟對建築師而言設計是什麼,英雄的舞台只有大刀揮舞,看不見的細節是魔鬼,英雄的敵人?

接手了第二個案子,當紅炸子雞建築師,設計做完,我們接手合作施工圖,做了三個多月,我每天只是覺得疲憊不已。

美術館的案子,業主是同一個學校。保存舊建築,加蓋新翼,美術館在舊建築裡,電影院在新的那翼。建築的概念一是,動線要像毛線球一樣,讓人進去了就流連忘返,想走出來也難。概念二,舊建築裡的展覽廳像是被放進大盒子裡的托盤,所以一個展覽廳和一個展覽之間在建築上必須分割清楚,才看得出托盤。概念三,新建築以獨特的量體造型覆蓋原有建築,新中有舊。

打開平面,找不到管道空間,所有的管線都被壓在扁扁的牆裡面,所有的冷暖氣主機都在最偏的屋頂一側,所有的空調管道都以極限一比三的形狀一路往下爬,每根鋼樑都打滿了洞讓管線穿過,才能讓天花往上往上再往上。

明星建築師說,為了連結鄰近的地鐵站,洗手間的磁磚就用和地鐵車站一樣的六角型磁磚吧。為了打破性別的界線,讓我們在女廁的鏡子上貼上鬍子造型,在男廁的鏡子上貼上唇印。

我完全不能理解設計,概念一二三和後來每天新生出來的四五六到底有什麼關聯,為什麼美術館展覽廳一定是托盤,白色方正的托盤和盤在建築物上那個扭曲的金屬物有什麼關聯,這些和打破性別界線的廁所又有什麼關聯,用一樣的磁磚就能創造和鄰近地鐵站的連結?

所謂建築的概念,不必是有意義的發展,不必是針對建築物環境、使用者、機能的重新闡釋,不必是概念與空間的演繹過程,只需要是天馬行空的發想嗎?為了怕設計太過單薄,就發想一個再過一個,全部裝在一袋裡以求豐富?

然而當每天為這些奇發異想疲於奔命,一邊努力想辦法解決那些從來不曾被解決的建築系統問題,溝通之間,還不知不覺被戴上了「你們這些不懂設計的建築師」的帽子,話語之間沒說出口的應該是「你們幹麻拿這些實際的東西來煩我們,設計概念當然大於實際問題,想辦法解決就對了」。

真是謝天謝地,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麼充滿牢騷。最近看了兩篇文章,一篇是 Architecture Review 寫建築教育,批評了一番這些後現代主義教出來,只重概念發想(而且概念還都不能分好壞的),缺乏建築整體觀念的建築現象。另一篇是 Metropolis 上,指名道姓罵明星建築師,並預言明星建築師末日不遠的文章。

這麼說好了,我相信明星建築師會一直存在,畢竟在眾人之中,永遠會有比較受歡迎的明星的,可是追星也得要講品味啊。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