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2011

別人的旅行──張子午《直到路的盡頭》

從旅行中回來,開始讀另一本旅行的書,當然,依照張子午的標準,我的那趟不能算是旅行,充其量算觀光吧。

在網路上看到《直到路的盡頭》這本書的討論一陣子了,每個人似乎都對必須不停動手裁切紙頁的裝幀又愛又恨。那是一本像旅途中在背包裡被折磨過的筆記本,本子裡夾了明信片和各式紙條,甚至還用一條大橡皮筋捆著,書頁沒有裁開來,想要往下讀,得拿美工刀一頁一頁拆。一開始還拆得有趣,隨著越來越想讀下去,手作成了耐心的考驗。有時候我忍不住就直接把書頁撕開,這樣的書有點破損就當作是書的情趣好了。

書是張子午花了半年時間,從中國西安一路西向,騎腳踏車跨越歐亞大陸的記錄。用有限的預算,單薄的身軀,一台腳踏車,奔波各辦事處得來的各國簽證,就這樣上路了。那是我只能閱讀不可能親自體驗的旅程,也因此,我格外珍惜他字裡的誠實,唯因為他誠實,作為一個無法親身上路的讀者,還能或多或少的理解,或者自以為也跟著體驗了一場長征。

尤其,裡面有一些熟悉的東西。誠然他預算是很有限的,但看得出來他並不是全無後路的窮困,多半是沒有後顧之憂的,雖然有時會省五歐元十歐元,但也有不顧一切大吃一頓吃掉五十歐元的時候。在這麼原始的旅程裡,網路網咖又佔了那麼重要的位置,上傳照片,並且,借著網路尋求一點遙遠的聯繫,甚至,尋求文字上的慰藉,以及那段美麗的誤會。這些都那麼日常且熟悉,不是來自古時的苦行,他的行為是現代的,中產階級的,和我一樣的,且我和他同一年生。

但我們的旅行完全不同。我因為旅館狹小的浴室,和裡面進出都難免碰到,泛著霉味的浴簾大皺眉頭,甚至因此晚上都無法徹底地放鬆,他卻在浴室壞掉無法洗澡的旅館裡,因為人情舒暖而心情愉快地住了好幾天。我喜歡那種文明環境裡,人與人之間可以預測的距離和友好,他卻難以忍受那種距離的冷漠。

他的旅程當然是精彩的,不停變幻的場景,交接的臉孔飛轉流逝,那是濃縮的豐富人生。而與這樣的豐富歷程相伴,且我覺得更好看的,是長期隻身路上,他的不停自我詰問,在文化人情衝擊之下,探索自己的變化,理解自己的內心,離開的理由,與人接觸的渴望,和一些自暴自棄自我鄙夷的片段。

在伊斯坦堡,看著滿城的觀光客,在心裡說「不,我和他們不一樣。我走過沙漠、草原、高山、海洋,流了多少汗,遇見多少人,忍受多少個上坡、烈日、雨水,才來到這個地方。

我騎了三個月,他們坐飛機只要幾小時就能抵達。

但那又如何呢?我仍是伊斯坦堡千千萬萬個觀光客其中之一,望著美景嘆服,然後離去。」

自我詰問中的驕傲,無奈,和有點窩囊的心情,都是再熟悉不過。在我短暫程坐飛機而去的旅程裡,我也曾對著羅馬滿溢的觀光客投下厭惡的眼光,太多的觀光客讓我煩躁,我覺得無法真正體會那個城市,但我要去看的那些地方,就算行前做了再多功課,就算自以為眼光如何不同,就是所有觀光客要去觀光的地方。我憑什麼覺得自己不一樣呢?進到餐廳,侍者拿了英文菜單來,一面如釋重負,一面又暗自覺得不滿,你怎麼知道我就看不懂義大利文菜單呢?不要瞧不起人了,再怎麼說我也認得好多道菜。但明明,我是依賴英文的。

讓書裡增添了很多凡人味道的,是旅行中的「你」。孤獨時間重覆放大千百倍的情緒,透過網路交換的隻言片語(與想像),因為有「你」的存在,才找到了憑藉和出口。過多日新又新的外在刺激,需要有傾吐的對象,A的存在不是偶然,恐怕也是必然的誤會,沒有那個喃喃自語的對象,旅程的目的又在那裡。寫下明信片,短短email,或是拍下每張照片的時候,如果沒有那個很想一同分享一切的你,快門起按之間也會失去感情。是「你」彰顯也彌補了旅者的寂寞和脆弱,是「你」讓旅程得以完整。

表訂的旅程必然有終點,終於一路騎到歐亞大陸的最西端,路的盡頭,再過去是跨不過的海洋了。很長又很短的半年,會留下什麼?張子午說,是「真真實實地活過一遍」。那是旅行,開啟,檢視,再封箱。每一次封箱,內容都不一樣了。

「回到公路上,我繼續朝著未知的地方,向前。」

2 則留言:

  1. 我妹也推薦我這本,但除了書本設計,內文我還沒有看過。倒是有個小小八卦,這位旅行作家剛剛交了女朋友,恰好是我妹的好友:p

    回覆刪除
  2. 作者自己揭露的一點點八卦讓這本書增色不少,八卦果然人人愛看!

    回覆刪除